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发生了众多令人怦然心动的创业故事,教育部也不失时机,在几天前出台举措,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为“创业热”又添了一把火。
有个饶有意味的细节,值得一提。今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湖南大学时,一名大学生挤过来,给总理递名片,介绍说:“我也是创业者。”在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这种以“创业者”为荣的姿态,暗示着一种新的潮流正在涌动,它的标志之一,是创业者成了青年追捧的对象。
不过,创业不易。在12月15日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晏焱就向“创业热”泼了一点冷水,他善意地提醒,“创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会把你爹妈几十年攒下来的钱毁了,很少人能还回来。”创业者确实属于少数派,这在西方国家也不例外。2010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指出,在22个发达国家中,18~64岁的个体中,平均只有5.6%的人积极参与创建企业的活动,其中美国为7.6%,日本是3.3%。创业有风险,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雷军等创业英雄的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创业失败者。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年轻人创业,甚至希望“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鼓励年轻人创业,绝不仅仅在于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培育创新精神,进而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据人社部官员透露,这个群体的创业比例仅占1%左右。大学毕业生更热衷于寻求安稳的工作,这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打破这种过度求稳的就业格局,激发知识青年群体的活力。
“在美国,创新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方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创新精神的自诩,而这,恰恰是我们的社会所欠缺的。鼓励创业实质是要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这是个人与国家决胜未来的基石。以鼓励创业的方式释放蕴藏在民间的活力,会使创业者身上的创造力、行动力、冒险精神、激情与刚毅等品质,成为推动社会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可能有人还记得,2005年中美优秀高中毕业生在央视《对话》栏目的“较量”:在制定援助非洲贫困儿童的计划时,中国学生热衷于表演才艺和空谈,提出可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逊于美国的同龄人。这场“较量”再次揭示,如何培养有实干能力的学生,是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创业虽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但创业创新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都应该具备。
无疑,在日益壮大的创业者队伍中,有不少人会成功,有一些人会暴露自己的幼稚、轻率而最终失败。但他们受到的磨砺,他们具有的勇于改变现状的创业精神,将让自身和社会受益。
审核人: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