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艺生产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课题组、首都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中心,采用在线形式成功举行了“文艺批评工作坊”。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孙书文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艺生产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杨光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参会。
在六个小时的云端交流过程中,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与近千名网络与会者一起,聚焦“文艺批评形态重塑”这一现实问题,重点围绕“文艺批评批评主体转型”、“文艺批评新样态”、“弹幕、游戏、数据库文艺批评”、“‘业余’文艺批评的价值与局限”“元宇宙与文艺批评”等话题,展开了为期一天的深入探讨,力图在对各种新问题、新现象的前沿性思考中,丰富和深化当前文艺批评的现实感及其理论建构。
围绕文艺批评的“元”问题,王一川教授阐述了当前文学批评的六个要素,呼吁批评者共同努力达成文学批评“新”合力。彭峰教授以艺术批评的共识问题为对象,援引阐释学理论深入阐明了批评共识的价值与意义。周宪教授则针对如何思考当下文艺批评,指出聚焦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问题是值得采用的建构路径。张跣教授从人文性角度反思当下“媒介”否定论,着重强调了新媒介创造性力量对于人文价值的积极意义。
着眼于当前文艺批评的种种新变,蒋述卓教授从批评主体、活动形态与动机等层面,勾勒了“微时代”文艺批评正向建构的前景。张宝贵教授结合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从批评行为、主体和标准三个方面,剖析了数字时代艺术生产批评的转型特征。胡疆峰教授对当下文艺批评的景观化、圈层化等“反连接”现象进行了学理分析与批判。王峰教授聚焦“元宇宙”话题,指出元宇宙是与现实相交织的,可以从“游戏、虚拟现实、物联网、交易系统”四要素来理解元宇宙。黎杨全教授则揭示了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范式由审美性转向交往性的深刻变革。杨光教授通过辨析“微众”内涵,指出“微众”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唐宏峰研究员以数字时代的视听文本为对象,认为数字媒介促成了论文电影向一般视听影评文本的转变,也改变了“书写”本身。
谷鹏飞教授以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评论为例,认为“业余评论”常常可以直抵画作的原义。孙书文教授针对文论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提出作为有力度、有温度、有美感的理论,生命体验与理论积累共同构成文学批评的两翼。
张永清教授、叶祝弟研究员、楚小庆研究员作为本届工作坊特邀点评专家,在点评环节对诸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说,同时提出了对文艺批评的独到见解,指出当今学者既要面对传统经典进行批评,也要针对具体活泼的文学形态进行言说,“微时代”的文艺批评需要新的定位,需要建立新的话语范式,也不要忘记“微时代”与大时代的关联。各位专家的点评极具启发意义,有助于引导我们深入研究文艺批评领域的关键问题。
正如本届工作坊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首席专家王德胜教授指出的,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引发了现实文艺生态的巨大改变。在与文艺实践直接联系的过程中,今天的文艺批评不仅开始逐渐解构了原有的批评话语垄断,同时其对象构成、实践形态、操作方法等日趋多元;不仅打破了既有批评格局,也催生出众多具有新型面貌特质的批评形态,形成文艺批评存在形态的革命性转变。本届工作坊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许多见解及其精彩阐发,话题前沿,视野开阔,既言之有物,又发人深省,对于积极适应文艺批评形态转型,有效深化当下文艺批评实践、具体回应文艺批评理论建构的前沿问题、不断加强文艺批评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次“文艺批评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增强了我院和其他高校的联系,对我院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360环球在线注册多位师生积极参会,体现了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求知向学的风貌,展现了360环球在线注册的深厚文化底蕴。
撰稿人:王妃萍、许耀义、赵雯睿
审核人: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