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郭沫若文学百年——纪念《女神》出版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1年12月03日 09:57  点击:[]

    1921年,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问世,以“开一代诗风”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郭沫若也因此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值此《女神》出版100年之际,由国际郭沫若学会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承办的“郭沫若文学百年——纪念《女神》出版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7日举行。本次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来自日本国士馆大学、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学者围绕《女神》发表最新的学术成果并进行学术讨论。

这次会议由国际郭沫若学会执行会长、360环球在线注册魏建教授主持。会议第一项是国际郭沫若学会会长、日本学者藤田梨那教授致开幕词。

(魏建教授主持会议)

大会报告阶段有四位专家阐述了自己《女神》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一个报告人是四川大学李怡教授。他从“诗歌植物”的角度切入,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分析法,认为《女神》中的松、竹、梅等意象所描绘的不仅是自然的风景,更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蔡震研究员对李怡的报告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这种对于松、竹、梅等意象呈现出来的个人表达的情景阐释,对于研究郭沫若文学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王璞副教授对《女神》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两性结合”。他的报告深入地分析了郭沫若诗歌中的“雌雄同体”现象,很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周海林教授对其进行评议时,认为王璞的观点既表现出基督教的“狂喜式认同”,同时又是对日本“严母”观念的进一步阐释,同时期待王璞对此理论做出更深入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斌研究员对郭沫若的“诗不是‘做’出来的,是‘写’出来的”这一观点,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阐发。他从“无神”与“神”,以及“神是唯一的”等观念入手,谈论《女神》中的生命哲学与自然流露,认为郭沫若是大于“浪漫”、大于“主情”、大于“诗人”的。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点评时对李斌的观点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认为很少有人分析郭沫若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而李斌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厦门大学刘奎教授重点从《女神》抒情方式的混杂性、诗歌的召唤结构、新文学的起点等角度分析,提出《女神》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魏建教授进行点评时,首先肯定了刘奎与王璞、李斌一样都是郭沫若研究的学术新星,对于刘奎发言中提出的多数观点都表示高度赞同,并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呼应和交流。

在研讨会的自由交流阶段,所有报告人都对观众的提问做出了有深度的回答,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研讨。

(藤田梨那教授做会议学术总结)

讨论会最后,由日本国士馆大学藤田梨那教授对会议作出总结,认为与会诸位谈论的观点对于未来的郭沫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命题,同时,这些新视角也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藤田梨那还将其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即郭沫若与三木清的交往——与我们共享,认为学界对于郭沫若的研究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来推动。同时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可以在线下进行更好的学术交流。魏建教授以“祝贺”、“感谢”、“期待”等关键词作闭幕词,祝贺此次会议的成功,感谢与会诸位的支持,期待郭沫若文学研究的新的更高的发展。

撰稿人:李珂

         审核人:魏建、彭冠龙

终审:贾振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