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张政文: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021年10月18日 09:46  点击:[]

10月1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政文先生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做题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存昌主持,参与讲座的还有360环球在线注册孙书文教授、周均平教授、李辉教授、李红春教授、和磊教授、邹强副教授,青年教师厉运伟、刘娟、韩存远、张硕、张宗帅、苗江磊,以及360环球在线注册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

讲座伊始,张政文教授表达了对于360环球在线注册以及文艺学学科的肯定和支持。他提出360环球在线注册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很高兴能够借此次讲座的契机与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进行交流。之后,张政文教授直入主题,提出要研究审美现代性首先要明确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定义问题。他指出,现代性这个问题的提出,首先在于把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延伸、连续的时间过程的同时,也把历史看作一个连续断裂、拼接、交叉、变迁的过程。所谓的现代社会正是在这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出现的。现代社会是由工业化生产与消费、现代国家法律政治制度、宗教世俗化、精神思想多元化、科学技术与知识教育普及化等方面相互协作和影响形成的社会生活,是不断运动且富有张力的。根据现代社会的定义,张政文教授提出了他对现代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中那些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社会性质与文化特征的理解、判断便是现代性,现代性既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也不同于以理性为本质规定的启蒙现代性,应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

在论证了何为现代性后,张政文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现代性的论述与发掘作出的贡献。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用理性在哲学层面上为现代西方社会设计了经济制度的现代性,而马克思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结构、本质矛盾与其存在的历史性,批判地提出了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原理。

其后,张政文教授论述了“感性的确立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设计”以及“感性的展开与审美现代性的本质确立”这两个问题,其间张教授援引了黑格尔、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的思想作为论据,深入浅出,引发了大家的热烈反响。最后,张教授回到马克思哲学视角,他认为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超越就是他相信只有在真正的客观社会生活中,即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揭示感性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感性的学说进行了一番扬弃,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践生活的过程,是一种客观历史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前进发展着的过程。这再次引证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科学性和伟大性。

讲座最后,杨存昌教授进行总结。杨教授指出,张政文教授条理清晰地讲述了现代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定义问题,十分清楚地论述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和发展。杨存昌教授对本场讲座给予高度评价,他相信在场的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一定能从本场讲座中获得极大启发,强调在关注前沿性问题的同时更要在未来学术研究中坚持文化自信,在国际学术问题交流中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及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委首届特约监察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院校设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多次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重大重点课题,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撰稿:廉晓晨

摄影:刘睿芝

审核:杨存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