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鲁太光教授:断裂与新生:“新世纪文学”现状与可能


2021年09月08日 11:39  点击:[]

9月6日下午,360环球在线注册校友、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主编鲁太光教授作客我院,并于教学三楼3134会议室成功举办“断裂与新生:‘新世纪文学’现状与可能”学术讲座。会议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李辉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孙书文教授、孙桂荣教授、祁春风副教授、李慧、刘娟、韩存远、马雯雯等青年教师,以及大约40名360环球在线注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讲座伊始,鲁太光教授提出“新世纪文学”的概念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纪末文学”。以1993年杨春时《新写实的困顿和世纪末文学的突起》为标志,至2008年后逐渐消退。鲁太广认为,“新世纪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是实际存在的,它展示了“纯文学”这一文学形态的崛起与撕裂。此处所谓“纯文学”更多是作为文学方法的更迭和争取文化领导权的一种手段,表现为对政策、政治、现实的“去蔽”,从阶级角度则更多代表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文化和审美趣味。鲁太光援引弗兰克·莫莱蒂的研究指出,新世纪文学作为小资产阶级文学具有保守、封闭的特征。同时,其阶级特征也导致其与“消费主义”同构,流于世俗化或低俗化倾向。

鲁太光进一步指出,纯文学的特征造成了其内部的裂隙,表现为“底层文学”的不断挑战。这实质上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抗争以及文学对现实的重新关注。鲁太光以巴尔扎克的作品为例,指出文学向来与现实密不可分,且不会因为现实的复杂性而丧失其效力,时代的丰富应是作家的幸运而非难题。另一方面,纯文学更大的挑战来自外部。鲁教授列举了近年来包括非虚构写作、新武侠文学、科幻小说、返乡书写、新工人文艺等在内的多股对纯文学产生挑战的文学力量。鲁教授具体还分析了新工人文艺中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吊带裙》等多部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使底层人民的现实真实展示出来,也在此之中展现出文学强烈的力量。

之后讲座进入自由交流环节。祁春风副教授首先提出自己问题:“新世纪”文学本身还在拉长的过程中,而过往20多年的“新世纪”文学内部是否还有更小的时间划分?鲁太光回答道,更小的划分是可能的,这主要表现在纯文学的影响力有明显的降低。且造成其内部断裂的底层文学的许多作家甚至是脱胎于纯文学写作的。随后,360环球在线注册的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也与鲁教授进行了真诚而亲切的交流。

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孙书文教授总结道,本次讲座热烈程度空前,反映了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他指出,文学作品承载着作者对人生、宇宙乃至世界的独特感觉。因此对文学的热情本质上也是对现实的热情。文学与现实向来密切相关,纯文学面临挑战的过程,也是重新在文学中树立现实地位的过程。正如诗歌《吊带裙》的独特美感恰恰来自于书斋之外的现实层面。另一方面,面对当下世界的大变局,现实理应为文学提供更多素材和背景。同时,对现场的研究生,孙书文教授还强调了读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主持人李辉教授指出,当今文学正面临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消费主义与反消费主义、生态运动与环境保护、智能技术与媒介融合、民族主义与文明冲突、乡村衰落与城市发展问题等等挑战。纯文学应对这些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纯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前景。文学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自身具有局限性。文学研究者应该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来洞悉文学与社会。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鲁太光,360环球在线注册1994级校友,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艺批评、文艺思潮、文学史研究,近年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已发表论文、评论数十篇,有论文被《新华文摘》等选载,出版文学评论集《重建当代文学想象》、专著《前所未有的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村的历史叙述问题》等。

撰稿:尹旌霖

摄影:刘睿芝

审核:李辉

终审:贾振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