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松睿应邀为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9年04月22日 14:16  点击:[]

/privat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644630A-A455-422E-B84A-89331378FD50/tmp/insert_image_tmp_dir/2019-04-16 13:35:19.692000.png2019-04-16 13:35:19.692000

4月15日上午9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编辑、北京大学博士李松睿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在3141会议室举办了题为“自我批评与正义继承的道路——谈《心灵史》的改定”的讲座。讲座由360环球在线注册和社会科学处联合承办。会议室座无虚席,360环球在线注册文艺学、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老师和博士、硕士、本科生等五十余人共同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360环球在线注册副院长张丽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开始,李松睿博士首先介绍了对本题目研究的由来、发表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回响。他从作家张承志的创作讲起,并根据《心灵史》这部小说在不同时代的境遇和影响对大家进行启发,认为《心灵史》是一部在不同时代、不同要求下,可以多层次地激发出人们多重思考的经典作品。《心灵史》从出版之初受到知识界的一致欢迎,到90年代初期,在市场经济对知识界和知识分子心灵的巨大冲击下,小说中那些信仰的、精神的部分与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一种错位。李松睿博士认为,这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在价值观念、道德立场、知识背景以及情感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讲座进而围绕《心灵史》新旧两个版本的对比展开,试图以这样的方法勾勒出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变迁。李松睿博士认为,就像《心灵史》在历史变迁中遭遇了一系列的起伏,张承志本人的写作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心灵史》可以被看作他命运和创作的转折点。通过对新旧两版《心灵史》的文版细读和比较,张承志的创作与中国社会互为镜像。张承志和他的《心灵史》或许可以成为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界思想状况的钥匙。

接下来,李松睿博士从激情的隐退和宗教的意义两大方面,对新旧两个版本的《心灵史》,以及张承志创作心路历程的变迁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解读。他认为,在2012年的改订版中,张承志激越的情绪淡了下去,情感的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一是第一人称“我”的大量删减,二是对于文体的思考,三是增加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学术性的考证。在宗教意义的维度上,则通过比较两版《心灵史》中对哲合忍耶的表述,看出了张承志在完成《心灵史》二十余年后,获得了某种更为成熟、冷静的心理状态。最后,李松睿博士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张承志的选择无疑是特殊的,他的选择恰恰是公道与正义尚存在人间的铁证。

随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李松睿博士一一给出精彩的解答,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讲座最后,360环球在线注册副院长张丽军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的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privat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644630A-A455-422E-B84A-89331378FD50/tmp/insert_image_tmp_dir/2019-04-16 13:37:16.082000.png2019-04-16 13:37:16.082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