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应360环球在线注册、社科处邀请,首都师范大学360环球在线注册孙士聪教授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1932:阿多诺与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学术报告。孙士聪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360环球在线注册副院长,北京市长城学者、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 兼任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影响与对话》(2008)、《批判与诗学的批判》(2015)等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由东岳学者周均平教授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张丽军副院长、邹强副院长、相关学科多位教师出席。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孙士聪教授聚焦1932年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围绕阿多诺与马克思《巴黎手稿》之间颇为复杂的关系,重点讲述了“为什么是1932年”、“为什么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为什么是《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以及“一次意味深长的修订”等主要内容。首先,孙士聪教授以物质、教育、大众文化、媒介和文学这五个观察角度分析了1932年德国魏玛时代晚期的社会文化基础,由此详细介绍了阿多诺在“巨大的压力下”修订《克尔凯郭尔》的历史背景,指出此次修订在阿多诺更为宽广的理论建构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次,结合三种代表性观点,孙士聪教授分析了阿多诺修订、重写《克尔凯郭尔》书稿的理论动因。论证指出,在阿多诺对克尔凯郭尔的美学批判中关于异化及其历史的思考较为突出地体现了马克思《巴黎手稿》某种影响,这也为考察1932年阿多诺与《巴黎手稿》关系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口。第三,通过比较《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在细节与结构上修订的外在表现,追查该著作及其修订的内在蛛丝马迹,孙士聪教授总结指出,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对1932年阿多诺思想构成的影响是“关键性的”,但也处于某种“掩饰”之中。此时的阿多诺尚处于其思想发展中特定的“杂乱”阶段,这使得其思想在与《巴黎手稿》的关系上呈现出“游移”与“一致”的微妙并存。
在提问环节,李辉教授与孙士聪教授就所谓“刻意‘掩饰’”的具体含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孙教授从1932年前后德国知识分子的保守主义、德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以及阿多诺自身的因素出发,细致回答了该问题。他认为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德国知识分子阵营,构成极为复杂,而希特勒势力充分利用了魏玛宪法的不彻底性及一战之后德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心理需求,不断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加之大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保守主义大学文化的教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大多将现实排除在理论与哲学之外。如阿多诺这般坚定、清醒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因此,阿多诺在此时讨论马克思有所顾忌。加之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的思想分歧,自视甚高的阿多诺对于此次修订也就有了一定的“掩饰”。另外,孙士聪教授还就国内外对于马克思早期与晚期著作的不同态度做了相关解答。
讲座最后,周均平教授总结指出,《巴黎手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材料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而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巴黎手稿》的相关看法也是不可不知的研究资料。孙士聪教授不仅厘清了阿多诺与《巴黎手稿》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且在研究方法上为大家做了良好的示范。孙教授的相关学术研究非常稳健充实。这提醒我们做学术研究需要“知人论世”,由关系展开,层层分析,方能得出有理有据的学术结论。
孙士聪教授的此次讲座与同学们交流了前沿的学术成果、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为同学们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带来重要启发,相信孙教授的分享定会让同学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