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朱万曙教授、张国星教授来我院作报告


2018年11月29日 16:37 360环球在线注册 点击:[]


11月26日下午三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万曙先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委、编审、研究生院教授张国星先生,应邀在山东师大千佛山校区360环球在线注册3141会议室与360环球在线注册部分教师、研究生举行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漫谈”的学术讲座。

座谈会由360环球在线注册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陈元锋教授主持。张国星教授首先发言,他从选稿标准出发,提出做文章要用新角度、新方法、新理念,多层次、深入探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进而,他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首先,立足于人性展开讨论。其中以《金瓶梅》的主人公西门庆为例,对其个性行为进行了重新阐释。张教授从群体性动物的交配权和食物支配权谈起,联系“祖”“龟”“士”三字的古字形,指出男根崇拜现象对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而压制便会引起反抗,西门庆的许多言行表现可以理解为反抗的典型。由此,亦可推论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在表达一种低等级人物的反抗,而非反封建,古代的农民起义亦是同理。其次,提出了“空间与时间和中国文学研究”这一论题。张教授从中国和西方的差别谈起,提出西方文化以城邦为中心扩散,如一株孤木,如此形成的是纯种文化。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类似于复杂交织的原始森林,中国文学便如“满天星斗,百川归海”。再从当代文学角度来看,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小说等表现出逐渐摆脱制度干扰的趋势,“各领风骚三五年”。在这种大背景下,同时期不同地域作家的作品也有不同风格,如山东作家莫言《丰乳肥臀》,天津作家冯骥才《三寸金莲》等。进而论述了自然和水土对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联想方式、言说方式、审美取向、艺术形态的不同层级的连环影响,如北方院子讲究天地六合,大方、呆板、有规矩,南方依山傍水,灵活、聪明。又以对杨万里的评价为例,称赞杨万里的多数为江西人,贬抑的多是非江西人,说明了地域不同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接着,提出在文学史的编写中,中西方应有不同的特色。西方应按时间编写,而东方除时间外,还应参考空间维度。最后,张国星教授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第一要务是还原历史语境,探究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而再现历史过程。其中以一篇关于屈原的论文为例,提到屈原的投江体现出楚国人“犟”的个性特点;再如当今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诗句的解释也应立足具体历史语境和场景,而非凭空想象。



朱万曙教授以“瓶颈与突破”为题,针对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与思路。朱教授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存在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固化,导致学术研究难以有所突破。朱教授指出,当今学界侧重于文献发掘,但是大多并非基于文献提出研究问题,造成了“文献至上”的弊端。第二,文学本体的丢失。由于过于重视文献,使大家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有所欠缺,致使丢掉了文学的本体。甚至把古代文学研究等同于文学史研究,且习以为常,缺少反省。第三,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小,趋于“见小不见大”。现今学界多“圆柱形研究”,且严重的碎片化,具有思想、智慧启迪的成果不多,造成了人才浪费、纸张浪费,影响、价值不大。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朱万曙教授提出了三个突破:第一,要树立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的观念。目前有许多少数民族民族作家没有纳入文学史,而汉族与非汉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值得重视。朱教授结合“董永行孝”的例子进行了生动阐释。“董永行孝”的故事最初由汉语唱本翻译为彝族唱本,而将彝族唱本再次汉译,内容却发生了转变,这种差异生动体现出了民族之间的文学交融。第二,提出了“文学空间”的维度。朱教授以李攀龙的白雪楼、蒋士铨的红雪楼、扬州盐商的小玲珑山馆为例,说明了空间对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加入这一视角观照,会加大文学研究的体温与情趣。第三,要有贯通意识。我们要打破习以为常的文学史的固化思维,才能有新创作、新发现。如许多由前代小说改编成的清代宫廷大戏,便体现出了戏曲文本对小说的转换,从诗人的角度观照吴敬梓便会有新的认识等。只有走出瓶颈,才能超越自己、更新自己,使文学研究真正富有意义与价值。

在交流互动环节,360环球在线注册的石玲教授首先对两位教授的讲述表示了真挚的感谢,认为立足空间维度的研究还应考虑地域、家族、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她以性灵派和高密诗派的对比为例,证实了地域因素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石玲教授认为“思维固化”这一论题切中当前古代文学研究要害,并引用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名言:“文学史就其最根本的来说,是人类灵魂的历史。”最后,石教授认为两位教授的发言为文学研究如何突破瓶颈和进行深化指明了路径,具有丰富深刻的启迪价值。同时,两位教授还针对我院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逐一进行了答复与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会议结束之际,陈元锋教授分别就两位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性发言,指出了报告对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再次对两位教授的远道而来表示了感谢。本次座谈会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启发了大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效果显著。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