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济南举行


2018年11月04日 09:59 杨江平 点击:[]

 

2018年11月2日-3日,“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的近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王化学教授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杨存昌教授致欢迎词,他真诚欢迎各位学者来到山东师大360环球在线注册,交流学术思想,助力学科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建军教授代表到会学者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山东师大360环球在线注册学科建设,也希望借助本次交流活动,深层研讨专业课题,坦率争鸣学术观点,为专业研究提供更多动力。360环球在线注册党委书记贾海宁、副院长张丽军及相关学科教师、研究生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以“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为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是此次会议研讨的重点。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强调,作为学科建设动力的学科意识、作为学科发展支撑的专业精神、形成合力促进学科发展的团队力量三方面应形成传统,使学科得以延续。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指出,外国文学教学在遇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要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挑战,需更新观念,改革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考试模式,令学生具备问题意识,获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指出,研究者主体意识缺失或过分膨胀、理论的纠结、研究的空疏性是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者应当具有自己的观点,思辨性理论应与鲜活的文本相结合,文学文本的时代文化属性、独有审美特质应当被充分关注。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主编,从打造特色栏目、体现国家战略、关注学术前沿、组织高端会议等四方面介绍了该期刊致力于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的新定位与目标。南京大学董晓教授指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世界文学)这两个方面只有高度融合在一起,方能促进学科正常、有序、有效地发展。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认为,新生代中国比较文学人才应当具备多语种语言能力、多方面复合型知识结构及人文主义价值。山东大学刘林教授以美国高校文学课堂占主导地位的细读模式为鉴,指出引入细读模式有助于解决国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和艺术特征阐释不足等问题。山东大学傅礼军教授从培养全球文化能力的角度考察世界文学的功用,提升学生在全球性文化市场中恰切理解异质文化产品的能力。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从外语专业的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性切入,提出将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综合人文培养模式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发展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教师应当秉持文化多元、去西方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去感受、理解东西方经典,并举办多语种诵读与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曲阜师范大学刘炳范教授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时代的挑战面前,应当努力实现由“服务型”转向“服务+修养型”,由“译介型”转向“译介+创新型”,由“高端型”转向“高端+普及型”,由“文学型”转向“文学+文化型”的几重转换。山东德州学院张丽教授认为,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重心应当向文学作品赏析方面偏移。昆明学院陆惠云教授主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当将文学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从历史实际客观看待文学现象。

对外国文学经典的深度解读和诠释也是此次会议的热点。天津师范大学曾思艺教授从篇幅体裁、写作发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等几个方面深入阐析了阿赫玛托娃的长诗《安魂曲》的独特性。广州大学冉东平教授以梅特林克的《盲人》为例,诠释了剧作家的“静止戏剧“理论。吉林师范大学王钢教授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切入褔克纳的小说《熊》,指出其中传达了作家拯救与重建人的本质的愿望。江苏师范大学张生珍教授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安德森作品的伦理意蕴。山东德州学院高文慧教授通过比较研究,指出索因卡对布莱希特戏剧观的继承。天津师范大学360环球在线注册裴素娟博士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马•格•刘易斯《修道士》中的安布罗斯这一人物形象。山东大学刘晓艺研究员、付昌玲副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褚夫敏博士分别探讨了十四行诗的韵律节奏、麦克尤恩小说《赎罪》的诗学建构及《百年金山》的叙事话语。

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也是此次会议的要点。山东大学金英淑教授对于中国古典戏剧在韩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作了绍介,指出输入外国文学对于本民族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前现代文学对于文学创新的重要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姜智芹教授考察了“哲人王”在西方的中国形象史上的流变,指出利用正面“套话”的积极效应有效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山东大学叶杨曦副研究员以明治汉文中国行纪为代表,分析了近代日本汉学者的中国观,对他们以中国为精神文化母国的姿态立场与汉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作了剖析。山东德州学院丰云教授关注华人移民作家的生活方式对其写作的影响,指出其致力于唤起时代文化记忆、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写作具有高度价值。山东师范大学张立友博士以韩少功作品海外传播的成功为例,指出其对于中国文学对外出版传播的文化策略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曲慧钰博士关注《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的文本选择,指出以编者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正对自我形象进行重新审视。

参会之余,几位远道而来的专家还为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孟昭毅教授(《当前文学研究的主要倾向》)强调文学研究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跨界方法,提醒后学关注当前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史学在场、叙事研究、认同研究、区域研究等几大倾向。苏晖教授(《华裔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作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不同立场及认同感,指出中美文化从冲突走向对话是必然趋势,同时以伍慧明及任碧莲的作品为例阐明了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人伦理身份的嬗变。刘建军教授(《关于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认为,一向是研究的薄弱环节的中世纪文化不应当被视为仅仅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其实质更是新文化再造的准备时期。王立新教授(《局部与整体:谈谈古典学方法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与意义》)建议将西方古典学跨学科、有机整体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古典东方文学、外国文学乃至于其它学科的学术研究,强调文化诗学与形式主义诗学、东西方文学文化的积极对话,主张研究应结合具体历史文化语境,多些实证性的古典学品质,令结论更加坚实。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课程教学的重心、教学思路的转向等,关涉到新时代语境下本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的自我定位、研究格局及学生培养目标等重要问题。本次会议以此为主题,并将时下诸多富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也纳入了研讨视域。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在思想的交锋与启迪中思考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教学科研的新视野。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对于推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及学术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