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上午,应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邀请,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保淳先生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一层3153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刚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夫龙给予讲评。360环球在线注册李江峰副教授、祁春风博士和许多对武侠文学与传统文化深感兴趣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其他学院师生一起到场聆听。
本次讲座从“什么是武侠小说”“‘武’、‘侠’释义”“武侠小说的文体特征”“武侠小说的文化内容”四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武侠小说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林保淳教授提到中国当代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侠’比‘武’更为重要”的观点,别开生面地提出从武侠小说本体来看 “‘武’比‘侠’更重要”的见解,认为“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教化作用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林保淳教授又结合《说文解字》等传统文化典籍,从各个层面对“武”和“侠”这两个字进行深入的释义和鲜明对比。他认为“武”字涵盖了武器、武艺和武功,并以武器中的剑为例,强调了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他表示,在武侠小说里的铸剑过程中,讲究人剑合一,把人的抱负、理想寄托于剑,剑是人的精神意志的载体,也是人的人格优劣和地位尊卑的象征。接着,林保淳教授指出 “侠”字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他结合唐代李德裕《豪侠论》中“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的观点,揭示了“侠”从以贬义为主的负面影响渐趋以褒义为主的正面价值的状态,阐明了武侠小说“强调正义战胜邪恶,承载着人们对凭借一己之力让社会朝正义方向发展的希望”的意义,而这种价值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息息相关,即注重仁义礼智信,讲求邪不压正。然后,林保淳教授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社会阅历从文化、社会、文学三个层面再次阐释了武侠小说与传统儒释道思想、古代历史、文学、杂学等传统文化因素的关联,例如行侠仗义之事对恶人的感化、武侠小说包含的周易原理等,强调了武侠小说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对武侠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踊跃提问。其中针对有同学提出的“如何看待武侠小说市场日渐衰落的现状”问题,林保淳教授表示,随着纸质文本小说读者减少,文学本身也变得小众化,但文学是多元的,会适应不同的时代需求而产生新的变化。林保淳教授的自信给这位同学极大的鼓舞,他欣慰地表示,希望武侠文化精神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开枝散叶,继续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中发光发热。由此,激发了同学们对武侠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悠然神往,并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科研中平添几许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蕴。最后,本次讲座在陈夫龙副教授的激情总结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是“校外专家进课堂”的第二讲,以讲课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既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又在互动交流中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这对于大学教学现行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且有利于优化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这必将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进一步密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保淳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称“武林百晓生”,曾任台湾“中华武侠文学学会”会长,系温瑞安《四大名捕》中“无情”的原型。1955年出生,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文学博士,钻研明清文学及思想,于古典说部格外留意,后扩及当代通俗小说,以武侠小说为研究基点,是台湾的大学中率先开辟武侠小说相关课程的教授之一,并于淡江大学创立“武侠小说研究室”。著有《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二十四史侠客资料汇编》《侠客行》《纵横今古说武侠》《解构金庸》《本色古龙:古龙小说原貌探究》《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等多部,多次赴大陆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主题发言,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福州、西安、开封、济南、威海等地开办学术讲座多场,在海峡两岸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