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美国肯塔基大学文理学院现代与古典语言文化系中国文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中国研究项目负责人罗靓,应邀在360环球在线注册3141会议室做了题为“他眼观蛇:美国传教士和外交官讲述的中国传奇故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于冬云教授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40余人到场聆听。
罗靓首先简述了“白蛇”故事在法语、英语、荷兰语和日语文化中的翻译、传播与接受历史和现状,并以美国传教士和外交官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版的两个文本为例,分析英语世界对白蛇形象的“他者”关照。她指出,当时工作生活于江南的传教士和外交官视“白蛇”形象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维度对其进行解读。美国报纸和旅行手册上频繁出现的“白蛇”故事,既有助于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中国的大众心态,也有助于美国传教士和外交官掌握中国的文化脉搏,从而进行传教和外交活动。在译介、传播白蛇故事的过程中,这些传教士和外交官一方面以受制于其先见的“他者之眼”,视白蛇故事为清末华人“不崇永生上帝之荣,反拜速朽世人禽兽昆虫之像”的精神世界之例证,并居高临下地批判中国民众信佛教轮回,迷动物崇拜;另一方面,他们在此过程中又被白蛇的非人之人性的爱和忠诚所感动,并逐渐熟悉理解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因此,美国传教士和外交官对白蛇传说这一“流行文化”的译介以批判为始,以理解甚至部分认同为终。罗靓还比较分析了美国传教士和外交官译介的白蛇传奇与冯梦龙、陈遇乾的白蛇文本及其《申报》上的白蛇文化符号的异同,借此强调了研究“他眼观蛇”的历史功用:通过对“他者”眼中白蛇形象变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中外文化的交流历史,并对中国流行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政治与人文关怀做出更深入的思考。最后,她结合详实的文字和图像资料,为大家介绍了当代国外对白蛇形象的多元呈现现状。指出白蛇形象的魅力在于轮回、越界的主题与不断变动的媒介形式之契合。白蛇解构了以人、成人、男人为中心的主流叙事结构,并以此创造具有越界精神的空间来剖析传统与现代、民间与文人、先锋与流行之间的纠结与冲突,凸显出存在于奇幻叙事中的政治批判力量。
在互动环节,李海英教授和陈长书教授结合自己与传教士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与罗靓进行了热烈讨论;姜智芹教授强调了掌握外语和田野调查的重要性,鼓励在场研究生在大格局、宽视野中热爱研究对象;于冬云教授指出“他者”视角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本土”和“域外”的思想碰撞,激发不同的洞见,从而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报告持续两个多小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在讨论环节中,中美学者学术观点交流碰撞,氛围活跃,在场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