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我院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系列辅导第五讲


2017年11月08日 09:44  点击:[]

 

2017年11月2日上午9时,360环球在线注册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辅导第五讲——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正式开讲。本次报告特邀360环球在线注册2017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于冬云教授、张俊阁副教授来主讲,报告会由360环球在线注册副院长张丽军教授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部分老师和硕士生、博士生等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于冬云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分别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如何申报社科基金项目这个主题。于冬云教授首先谈到的是前期的材料积累问题。她从当下的社科基金项目申请入手,分享了关于自己从事项目申报研究以及相关的项目申报条件等方面的诸多思考,并就研究者申报工作需要具备必要的材料和知识积累作了深入的阐释,进而提出项目申报的前期积累的两个方面需要,其一是相当时间长度的专业知识积累,其二是丰富的材料积累所提供的细节保证。于冬云教授认为,要具备系统、完善的了解研究对象的能力以及选题的可阐释空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前期的积累和准备工作。

紧接着于冬云教授谈到专注对于个人研究的意义。她提到做研究必须要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方向,要懂得取舍。结合自己的海明威研究,她指出专业的研究者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特定的点,摸得最深入、最透彻,此即为“专家”之谓。紧接着,于冬云教授从前期成果这一问题出发,分析了前期成果在学者的项目申报中的重要性,她认为合格的项目申报者在前期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申报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因为足够强大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说明你在这方面的研究专注度,另一方面,也会显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理论储备、材料积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最后,于冬云教授集中讨论了项目申报中如何设计自己的项目这一话题。首先,她认为选题要着重选择有多元阐释可能性的研究对象。只有经典的作家和作品,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次,研究对象要同当下的国家文化建设相关。社科基金选择题目时要考虑到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要与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其三,在选题论证方面,要紧扣研究题目,不必要的知识性的表述尽量减少,以必要的研究成果梳理为主。在选题依据方面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果作制高点的评价,对自己的项目把握要掌握分寸,可以谈谈自己项目的研究新意。

最后于冬云教授就青年教师如何在基础性研究薄弱的情况下填报申报项目等方面作了探讨。她提出,年轻的教师在基础研究方面可着重突出两点,其一是自己的研究资质,包括自己的语言储备、理论知识储备等;其二是成果的填报,以及参看考文献的选择方面,要注意研究成果和参考资料的影响力,突出重要的成果。在阶段性的成果设计上也不宜过多,不然会影响结项。最后在成果形式上要注意细节的处理,比如表格打印的字体选择等方面,都体现着一个项目申报者的专业性。

接着,张俊阁副教授就于冬云教授所谈到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项目申报工作主要谈到了自己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她指出,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是存在一些偶然因素的,第一次没有申报成功,还可以继续完善提高,并不代表研究没有价值。

其次,张俊阁副教授指出,研究工作要结合目前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发掘研究空间,尽量调整到适合的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特定的研究领域里,研究的角度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张俊阁副教授接着结合自己的研究从项目申报者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向和角度的问题展开,她指出,研究者要在把握目前学界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做适合自己的研究特点的调整。大部分年轻学者的选题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原因在于选题的可研究角度和视野受限制,导致研究无法深入。

张俊阁副教授谈到,年轻学者基于博士论文的研究项目,必须要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项目的申报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的将新的前沿的研究纳入到自己的研究框架之中,这样才能够保证选题在项目申报中获得优势。在谈到选题的论证方面,张俊阁副教授非常认同于冬云教授的观点,她认为前期的成果非常重要,对于项目能否获得认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论证和选题方面,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张俊阁副教授的发言过程中,于冬云教授也作了补充,她指出选题研究要“点进去,宽开来”,由点到面,做成一个扇形的辐射,再逐步增加厚度、宽度和高度。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于冬云教授和张俊阁副教授就文学研究的跨学科问题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学术研究要结合多个学科的优势,合作共享、优势互补。张丽军教授在总结时,指出近些年来360环球在线注册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依然有很大潜力可挖,请各位符合条件的老师积极申报。学术研究要把个人研究兴趣、专业领域开拓同国家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项目申报的方式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自己研究的学术方向与新的增长点,同学术界研究前沿、国家的文化建设进行对话。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思想前沿,互动气氛活跃,对在座的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颇有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