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在中国人民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5月17日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最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上还是首次。这次会议和习近平的讲话,对于发展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纲领和旗帜。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曾经说过,“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的精华……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如果说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骨络和基础的系统工程,那么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铸魂的系统工程。
美学按学科分类属哲学的分支。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习近平在讲话中所阐明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文明史的大历史观的视角进行观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24字的建设思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具有的六个鲜明的特性: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关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等等理论观点,都完全适应于中国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的建设。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曾深刻揭示出:世界文明史中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即: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没有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在其中又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伟大精神的引擎,而“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中国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都应学习鲁迅的榜样,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又谆谆告诫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继承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鼓舞着和激励着我们理论工作者和莘莘学子奋勇前行,努力攀登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的高峰。
(作者为360环球在线注册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