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著名文艺理论家李衍柱教授为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徐晓的诗作所写的一篇万言评论。诗歌的作者才二十几岁,评论者年已八十有余,跨越一个甲子的关于诗歌的对谈,谱成一曲美妙的诗歌。徐晓是一位年青的写作者,她的诗作获得了全国的大奖,得到诗歌界的好评,但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境界的广远、意境的营造、文字的锤炼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李先生的评论之于徐晓其诗其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于当下的文学批评而言,说好话的不少,酷评式的怪话也颇多,缺少的是倾注对文学之深情“真”评论。修辞立其诚,徐晓的诗作、李先生的评论都是真情之作。李先生的评论,把徐晓其人其作放在21世纪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加以论述,这对于年青作者的视界的拓宽、境界的提升,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坊间常言,360环球在线注册不出诗人、作家,此言的确实性还需考证,但于360环球在线注册而言,这一说法可视作勉励:360环球在线注册本该出诗人、出作家!从徐晓的诗作和李衍柱教授的诗论看,360环球在线注册出诗人、出作家大有希望,因为有真情写作的学生,有真情评论的批评家、理论家。
青春在诗的王国中绽放
――徐晓的诗歌评析
摘要:青春与美有不解之缘。本文的内容有三点:第一,徐晓诗歌的审美形态,主要表现在“大音希声”的无言之美;象征、隐喻的境界之美;“出水芙蓉”、清真自然的朴素美等方面。第二,徐晓在自由体诗的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第三,中国90后新锐诗人的诗作与中国诗歌的回暖和复兴。
关键词:青春 徐晓 诗的王国 审美形态 自由体诗 新锐诗人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诗歌占有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地位。每一个炎黄子孙,一谈起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广义的诗包括戏剧、小说),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诗歌是时代的花朵。在优秀的诗篇中,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博,表达着人民的心声,显示出生活的面影,以某种深邃的意蕴给人以启迪。
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有辉煌,有曲折,也有“沉沦”[1]。
21世纪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文艺复兴”的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2012年12月11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 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从培育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高密这片文化沃土中走出的徐晓,迎着中国文学的春天,奉献出用自己的心血和激情编织出的青春诗篇,发出了中国诗歌回暖和复兴的新声,正在朝气蓬勃地追寻着90后一代青年诗人的文学梦、青春梦。
一
徐晓, 1992年生,自2013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山东文学》《星星》《中国诗歌》《诗歌选刊》《延河》《西部》《作品》等全国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作品。2014年出版诗集《局外人》(卓尔书店,2014,8)和长篇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8)。徐晓的创作很快吸引了文学界和广大青年文学爱好者的眼球,并获得多项青春文学奖项。2016年1月获中国作家协会旗下的《人民文学》诗歌奖 年度新锐奖。诗人夏午、黄智扬、徐晓分别以组诗《唯有满目星辰》《夜行者》《大雪之夜》获奖。获得新锐奖的全国共三人,三人中徐晓最年轻,又是唯一的一位在读大学生。颁奖大会上对徐晓的组诗《大雪之夜》的授奖词是:
徐晓的组诗《大雪之夜》有显明的抒情特质,往往将生命的体验转化、营造为有象征性内涵的语言时空。诗人仿佛屹立在苍茫岁月的风口,她致力描述的既是自然的物象也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种种喻象。世事纷扰而艰辛,在现代人精神的疲惫与厌倦中,有一种祈祷般的安静与纯粹。有鉴于此,特授予徐晓第二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新锐奖”。
这一授奖词较比准确地概括了徐晓获奖组诗《大雪之夜》的抒情性和审美特征。对于《人民文学》举办的这次诗歌评奖活动的意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现在是一个讲究“迅驰”的时代,但诗歌却为我们提供了“慢下来”的可能。诗歌正在不断回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各类刊物和新媒体要为诗歌写作者构建一个广阔的发表平台。同时,可以通过奖掖佳作的方式鼓励诗人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青春与美有不解之缘。青春是人生的最美的诗篇。扑捉美的意象、创造美的境界是古今中外优秀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对美的渴望和创造美的理想是驱使90后年轻诗人徐晓实现自己写诗、写出更多更美的诗篇的文学梦的不竭动力。徐晓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的审美形态是绚丽多彩的。以我个人已经迟钝生锈了的鉴赏力来看,主要表现在“大音希声”的无言美;象征、隐喻的境界美;“出水芙蓉”、清真自然的朴素美等几个方面。
二
《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从审美视角看,“大音”是指最完美的音乐,“大象”是指最完美的形象;“希声”是说最美音乐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无形”是说最美的形象是看不见、说不清的。这里的“道”,是指美的理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实际是一种“无声之美”“无言之美”。这是中国古代美学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美。后来历代文论家提出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与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联系徐晓的诗歌创作实际,应该说她是深谙中国古代美学的这一优秀传统的。大爱无言,大美无声。徐晓发表在《人民文学》2015年第九期、后又被选入《2015中国诗歌年选》(中国诗歌学会主编,花城出版社)、《2015中国诗选》(徐庶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大雪之夜》[2],是一首给人以美感的有光亮、有深情、有感染力的爱情诗歌。全诗虽然只有十二行,却鲜明地绘制出了一个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爱无言、大美无声的理想境界。
大雪封山,夜晚守口如瓶
我是否该烫一壶好酒
等你。在江湖之远
一定要醉,免得说离别
半个月亮爬上来。微亮
接近入世的灯盏
你卸甲归来
把喜悦盛在掌心
我们无需把沉默唤醒
一言不发,在内心留下一块空地
悄悄把来路隐藏
这世界,只剩下我们的山河
白雪,象征着忠贞、纯洁。在一个皑皑白雪封山的夜晚,一对久别重逢的恋人,“把喜悦盛在掌心”,对酒相视,“一言不发”,这爱,这境,有多纯、多深、多美啊!
在《以白云为枕》[3]中,诗人以宇宙的情怀、用短短的九行诗,无言无声地显示出牧羊老人一生“道法自然”、回归自然的悲剧命运:
一个垂暮的老人,枕着白云
收割炊烟,把一生时间
用麻绳捆扎
那轮凄迷的落日,颔首挺胸
在特定的日子里,归于沉寂
走失的羊群,还没回来
其实世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回来
太黑了,月亮弯起了腰
那姿势,多么耀眼而孤独
面对这位“枕着白云,收割炊烟,把一生时间用麻绳捆扎”的牧羊的“垂暮老人”,落日“颔首挺胸,在特定的日子里,归于沉寂”,月亮也“弯起了腰”,在漆黑的夜空,发出“耀眼而孤独”的光。诗人以无限崇敬的心情,超越时空,描绘和显示出这位牧羊老人的悲剧美、崇高美。
《像卡西莫多一样活着》[4]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美、为美而献身的价值观、美学观。卡西莫多是浪漫主义大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创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虽然形貌丑陋,但内心是美的。艾斯美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一个美的典型人物。卡西莫多一直像个哑巴一样不说话,密切关注着、保护着艾斯美拉达,最后为营救艾斯美拉达而献出生命。
一场无法选择的降生,我自从打娘胎里
就把未曾谋面的美,给了你
把正常的面容,基本的思想,完整的肉身
全部给了你
把父母给了你,成了孤儿
把自由给了你,成了傀儡
此刻,我活着,气喘吁吁
准备一点一点、一厘一厘地
把所剩无几的光阴、良善和爱,也给你。
为配合教堂顶楼的大钟按时响起
我把听力和声音给你
留下一个什么也说不出的干咳喉咙
为呼应大军攻城城欲摧的狂风暴雨
我把蹒跚的脚步、佝偻的驼背也给你
把人群眼中没有的光亮
心脏缺失的跳动、血液里流走的血红
都给你
给你给你给你
最后只留下一点气力,足够我爬得动
几米的路程
当我抱紧艾斯美拉达、抱紧雷霆
我这把丑陋的老骨头,也一并
给你――
作者在诗中,选择第一人称的视角,以卡西莫多内心的意识流动的方式,展示出这位无声无话的敲钟人为美而生、为美而活、为美而献身的悲壮一生。诗的题目《像卡西莫多一样活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我要像卡西莫多一样,以无言、无声的方式,为追求美、捍卫美、创造美而努力前行。徐晓诗中孤独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她在《局外人》[5]诗集后记中称;“孤独是一种坦荡和自由”,“我无限热爱这种千帆过尽之后的坦荡和自由。”这种“坦荡和自由”体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那就是要在沉思和想象中追求创造出一种“大音希声”的无言之美的理想境界。
三
徐晓诗中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有超越时空的“大音希声”的无言之美境界,又有具有一定时空的象征、隐喻、朦胧美的艺术境界。两种境界都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达到叶燮在《原诗》中所说的“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规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冥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6]通过象征、隐喻的途径,创造朦胧美的诗歌境界,可以徐晓的《局外人》[7]一诗为代表。诗中的时空规定性是明确的。时间是“石头的一生”;空间是“石头堆成的小山”、“石头垒成的小屋”、石头村与石头城。诗所显示的意蕴,“妙哉含蓄无垠”。
石头的一生都在与石头打交道
石头姓石 石头住在石头村
石头出生在由石头垒成的小屋里
石头长在由石头堆成的小山上
石头来到城里搬运一袋袋石头
沉重的石头压在石头的肩上压弯了石头的腰
瞧,这些可恨的石头 不断攫取着石头年轻的生命
石头躺在有石头加工而成的水泥路上
一根肋骨孤独地与他并排而卧
石头村的石头那一把热忱的钥匙 却打不开石头城的心事
石头村里石头年迈的老母亲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
等着一个并不完整的石头 回家
石头在诗中是一个隐喻的象征性符号。第二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新锐奖的授奖词中明确指出:徐晓诗歌的抒情特质是“将生命的体验转化、营造为有象征性内涵的语言时空。诗人仿佛屹立在苍茫岁月的风口,她致力描述的既是自然的物象也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种种喻象。”石头隐喻什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并非一句话能说清楚。在诗人构思过程中它是情与理、感性隐喻和理性隐喻和谐统一构成的艺术结晶。
读者看到的自然物像是一座“由石头堆成的小山”,这座小山上看不到绿荫覆盖的森林、草地,听不到潺潺流水,闻不到桃李花香,裸露出来的是山的脊骨――石头。这一自然物象的隐喻,默默地告诉人们:这是一座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荒山。作者赋予石头以生命,石头家住在山间的石头村,出生在“由石头垒成的小屋里”。他虽然一直与石头打交道,在这荒山下的石头村仍无法生存和发展。于是石头便到城里作了搬运石头的“农民工”。石头的命运如何?沉重的石头“压弯了石头的腰”,“不断地攫取着石头年轻的生命”。他想在建设“石头城”过程中实现自己创业成家、摆脱贫困的梦想,却终成泡影。
石头躺在由石头加工而成的水泥路上
一根肋骨孤独地与他并肩而卧
这就是石头命运的结局。全诗最后两行特别具有隐喻象征的意味。
石头村里年迈的老母亲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
等着一个并不完整的石头 回家
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以己度物的隐喻。隐喻的特点是“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具有感觉和情欲,最初的诗人们就用这种隐喻,让一些物体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它们也有感觉和情欲,这样就用它们来造成一些寓言故事。”[8]叶芝则进一步阐明隐喻和象征的关系,他说:“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它们就是最完美的了。因为在纯真的声音之外,可以说它们最为神秘,而且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最深刻地领会什么是象征。”[9]石头村口大槐树下孤独地站着望着等着自己的儿子回家的老母心中是多么盼着“望子成龙”、进城创业获得幸福,结果等来的竟是“一个并不完整的石头”――一个被沉重的石头压断脊骨、一根肋骨蹦在胸外的残废人,一个被当局完全抛弃了的“局外人”。石头一家本是石头村、石头城的真正建设者和主人,到头来得到的却是悲剧的命运。《局外人》是山区贫困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以无言的愤怒,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当局者”声讨的檄文,它唤醒全社会对城乡贫困户和“农民工”生存、生活、发展所面对的种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局外人》艺术地以隐喻象征的方式,引导读者还可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想得更多、更远,进而体悟到更深邃的无言之美、悲剧之美。
徐晓的《与野马说》[10]也是一首饱含隐喻和象征的诗歌。无疑,“野马”这一意象是一个象征符号,它不仅仅指现实世界中的“野马”,还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乏味的当下生活的逃离。
这样一匹脱缰的野马,遗落民间
数年前你枕着洒落在屋顶的星光,入睡
多愁善感的夜晚,内心的荒草枯了又青
你选择,与一匹马互诉衷肠
在密不透风的铺张陈述里
在盛开的故事背后
在无端被月光染上离愁的酒杯里
你把自己投放到梦魇的旷野。奔跑,呐喊
在一个“多愁善感的夜晚”,诗人选择与一匹野马“互诉衷肠”,随后又“把自己投放到梦魇的旷野。奔跑,呐喊”,诗中涌动着一种跳跃奔腾的生命气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华兹华斯在《一八00年版序言》中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徐晓写的一些比较优秀的抒情诗,都能清晰独特、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其中《你是令我绝望的甜》[11]读来就令人感动。
你是我人生试卷上,那道未曾解出答案的难题
而它或许永远无解。你让我看见
光阴之河倒流了一年,三年,二十年。
你从陌上经过,却无意赏花。你让一夏天的风
染上野蔷薇的香而不再消散。你是冰山一角
喷涌而出的滚烫的水,激起大海上
从未有过的涟漪。你是慌乱中认错酒杯
而滑进别人嘴里的玉酿,是近在眼前
却触碰不到的远。你是一首诗结尾处的
悸动和喘息,读你便意味着
在词语的火焰里流浪。你是蚊虫叮咬在胸口
却不忍抓挠的痒。你是一出场就被困于喧嚣中的光,
霓虹灯下的落落寡欢,来不及告别就已离开的情人。
你还是那漫无边际的空,是沉默,是一朵玫瑰
颤巍巍盛开在刀刃上的诱惑。
你是我迷恋多年如一日却不敢承认的渴望――
我们头顶的夜空群星璀璨,而你就是
那深不见底的暗。在广阔的阴影中,
你能轻易找到我的脸――
这死亡般的寂静令我羞怯和狂喜,此时你便是世间
一切可能存在的默契――
再美的白日梦也终将被现实的毒瘤摧毁,而
所有虚构的事实,构成我经久不愈的一场病
有着令人绝望的甜。
诗中说的“甜”,是爱的萌动、爱的渴望产生的滋味,那种“令我绝望的甜”,可以说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即精神恋爱的绝妙象征。
四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呈现出两种审美形态:“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他说:“初日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12]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明确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主张。在《古风》(其一)中又写下“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的诗句,一反颓废绮丽之音,倡导“清真”的诗风。读徐晓的诗,第一感受就是感到不俗。她的诗既无那种声嘶力竭、“假大空”的语言和腔调,又无趋时、媚俗、矫揉造作的华丽外衣,迎面扑来的是一股出水芙蓉、清真自然朴素美的清音。诗中有对大地母亲的赞美,引导读者去《看看你的山河》[13]:“……你举起蓝天的镜子,照醒了沉睡的雷鸣/山水和晨曦拌在一起,一缕炊烟裸露在上空//来,看看你的云水河,时而烟波浩渺/时而雨雾迷蒙。抖一抖烟卷/把草长莺飞的内心清洗干净//看看你的田野,赢弱黑瘦中生长着/花生、大豆、高梁和玉米。你未发现/ 草茎深处一只蝴蝶正驰骋在你的脊背上/醉醺醺,似是喝高了般摇摇欲坠// 看看你的牛羊,在坡地的尽头品尝着/生硬的枯叶。你看了一会儿就垂下了眼脸/插翅难逃的蚊虫跌进你深不见底的眼眸//…… ”在《夏日记忆》[14]一诗中表达出的对父老乡亲的赞美和深情,令人感动:“这个时候,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一幅好山水/ 我的乡人,我的村庄,我的田野 /甚至池塘里的鸭子的叫声/都沾满了热气腾腾的气息//一起劳作着,父亲和锄头/一穗穗小麦,萦绕了四十里/杏花村的傍晚,走来母亲、我和小白羊//一把汗一双手,换来丰年/一缕风是一股清泉/一株草是一堵围墙//烈日扫过父亲的脊背,停在腰上/盯了又盯,紧了又紧/阳光、鸟叫、野花、土沟、一壶水/你流汗,我捉蝉//那个逍遥的夏日,让我愧疚/被风吹皱的记忆,隔着多年的阳光/有些暖有些苦涩/风吹几十里/那个夏日,太阳和我一样在草丛中停了下来”。这首诗的语言是大众化的语言,平实、形象,呈现出一幅同父辈乡亲一起劳作的田园风光画面,每句话都是出自作者的内心,读来是多么朴素、多么美!
好的诗歌是有温度、有风骨并能显示出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徐晓是一位正在成长的青年诗人,有的诗歌由于作者对所写对象观察、体验得深刻细微,因此也使读者从诗行中仿佛触摸到了它的冷热炎凉起伏升降的温度。徐晓的《燃煤记》[15],我读时就感到这是一首有温度的好诗:
清水洗不掉一双在黑暗中伸入煤堆
被染黑的手
一个少女在落满积雪的夜晚
胸前怀抱着一堆煤块赶往家中
她已往返于囤煤处与家中数次
并决定不再去舀大缸里的清水
取煤的间隙她盛了一盆雪――
她要用它们搓洗冻僵的双手
她的脸颊通红,脚步匆匆
她沉重的喘息盖过了街上的狗吠声
她的靴子早就结了冰
她的眼睫毛和额前的头发也结了冰
但她满脑子都是家中的炉火
以及炉火升腾出来的温暖
一会儿她要点燃它
并让它的熊熊烈焰一直持续到
晚归的父母回家
百事孝为先。诗中写的这位少女承传着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胸中燃烧着爱的火焰,虽然自己的双手早已冻僵,浑身发抖,“沉重的喘息盖过了街上的狗吠声”,“眼睫毛和额前的头发也结了冰”,但她满脑子还是家中的火炉,为了家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温度,她一次次地在一个冰冻三尺、“落满积雪的夜晚”,“胸前怀抱着一堆煤块赶往家中”,亲自点燃火炉,让炉火熊熊燃烧起来,等待“晚归的父母回家”。冰天雪地的夜晚与熊熊燃烧的炉火相互辉映,使这个“脸颊通红,脚步匆匆”的少女,显得更美。
生命对象化,对象生命化。这是文学创作过程所揭示出的一条重要规律。从诗人的生命体验中创作出的优秀诗篇,总会不同程度地打上自己个性的印记。徐晓写的《这样一个女人》[16],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人生和要追求什么样的爱情,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要做就做这样的女人
柔韧如蒲草,坚强如磐石
不涂脂抹粉,不娇娇滴滴
把优柔寡断踩在脚底,绝不
胆怯和懦弱
高兴了就开怀大笑,烦恼了
就举杯消愁,在月下对影成三人
被误解了,就挥一挥衣袖
不作任何解释
对于爱情,她不去追求时尚,“不要玫瑰,香水和眼泪” ,也不要古典式的“多愁善感和浅吟低唱”。她“敢爱敢恨”,“要它浓烈、忠贞,具有火的属性/燃烧起来的时候,轰隆作响//如惊雷,会有璀璨的蜕变和重生/我要它像大漠般辽阔悠远/我要它像暴雨般酣畅淋漓”。
这样一个女人,习惯了在苍茫的世界
挣扎和忍耐,一个人走走停停
这样一个女人,轻易不言爱,容易
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样一个女人,伤口太深
但她却是自己的王,有着
无人能触及的万丈光芒
“做这样的女人”,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宣言书。她有着“柔韧如蒲草,坚强如磐石”的性格,果断顽强,潇洒倜傥,敢爱敢恨,敢于担当,不管在她前进的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和暗箭明抢,都不能阻止她奋勇前行。她要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创建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诗的王国。“但她却是自己的王,有着/无人能触及的万丈光芒”。
五
徐晓的诗歌是自由体诗。读起来仿佛有一种内在的律动拨动着你的心弦。二十世纪美国现代派诗人艾.庞德说:“我认为只有在‘必须’在写自由诗的时候才写,也就是说,只有当‘事物’组成的韵律更美的时候才写”。[17]对于诗的形式表达,徐晓正处于不断探索创新的的实践过程中。 《局外人》中的“石头”构成全诗节奏的基本因子,12行诗中,“石头”二字出现22次。“石头”的每次出现,表明石头的生命律动的起伏和发展。石头由石头村――石头城――石头村的生命循环圈运行的规律与诗人的情感海洋的波涛相呼应,从而产生了《局外人》一诗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在《致岁月》[18]中,作者将“岁月――时间”拟人化,以第二人称的视角,抒发“岁月”对“我”一生的“改变”。
此时谈离别尚早。我的身体变得沉重
当时间深处的轰鸣声覆盖过来的时候 我的并不漫长的一生被一览无余地摊开:
血液、骨骼、毛发,我所有的气息
都被你改变。我的日渐粗糙的双手
――那仿若鸟儿的左翼与右翅
承你厚爱,它们因困惑而被自由赦免
而我的热情、稚拙,我的青春期
我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已被风雨剥蚀
被你飞速转动的车轮,碾成粉末
――还剩下些什么?一生的浮光
不得不说出的恐惧、羞愧、孤独
还有那莫名的罪感?
――你掠夺了我所有的美
只有石头般坚硬的意志,匍匐在
你巨大的脚掌下。而
那颗碎成几瓣的心脏
正在拼命地愈合,并企图向你妥协
这首诗中,诗人将“我”成长中的由外到内的“改变”和对已逝岁月的反思与时间流、语言流融为一体,清晰地表现出一种诗的动态美。时光如似水流年,春风如柔软多姿的少女,“邀草叶上的露珠入诗”,赋予种种选取的物像以生命,创建一种动态的意境美,是徐晓一些抒情诗显示出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请看《春风念》[19]中,“春风拖着柔软的身躯,步步侵入/这鬼魅的人间。……//吐芽的柳枝,下河的鸭子/撒欢的牛犊:它们在闹春风/就连太阳,也放出了一冬的光”。《我在故乡的风里,风在我的身体里》[20]中写道:
在北方,在我多山的故乡
水是清凉的,风也是清凉的
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浸润了凉气
我脚下的土地,收藏了我清凉的泪滴
时光还没有老去,我的爱还在延续
月光把村庄吞没
把我磕磕绊绊的路途缠绕
我抱紧了风,就像抱紧了一个秘密
天色已晚,我发现我的怀里却空空荡荡
于是我放弃回忆,我的哭声在河流里消亡
我的先人,就在这黑沉沉的大山里
用瘦弱的脊梁,担起了欢乐和痛苦
我听到了我的血液里,风在呼呼地刮着
徐晓诗中出现的风的意象,有时像一位柔弱多情的少女(《春风念》),紧紧被诗人抱在怀里,“我抱紧了风,就像抱紧了一个秘密”(《我在故乡的风里,风在我的身体里》);有时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该怎样把一个人手心里攥紧的风声 都送回天空”;有时像孙悟空一样钻进人的内脏骨隙,“而在深夜我无数次与骨头里的风声不期而遇”(《无题》[21]);有时又“像一只野兽潜入一个人的心肺/麦田和森林发出无声的怒吼/回应着神的絮语和歌唱”(《村街往事》[22]);有时还会拨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风总是/能够适时地吹散我们眼角荡漾出的/那层薄薄的苦涩”(《谈心》[23]);它如影随形,“在流离的他乡,我能看到风的影子/在夜的上空穿行,我拒绝它的靠近/拒绝细碎的脚步声钻进梦中”(《沿途》[24])。风的意象的创造和运用,是徐晓诗歌创作的一大亮点,读来生气盎然,颇有新意。它在诗中的出现,就像流动的血液一样,赋予诗以新的生命。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25]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思潮、众生百态几乎都会在诗歌这面“三�镜”中呈现出来。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确出现过如北岛、舒婷等青年诗人写下的优秀诗篇,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从现代个人迷信中惊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品潮水般地涌进,不可否认中国诗坛也出现了一些趣味底下、粗鄙恶俗的“作品”,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所谓“下半身诗派”“垃圾诗派”的作品,更是不堪忍读。这类作品亵渎了诗的审美性和神圣性。从而使当代诗歌,因其背叛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和背离现实而失去了读者。笔者也是多年不去光顾新诗刊物,已经失去了像当年曾托朋友借一本《天安门诗选》阅读的那种热切渴望的兴趣。
徐晓写过一首《我的青春不开花》[26]:
花还没开就落,多像
我的青春,还没等挥霍
就已失色
我的春天不开花 只发芽
我在人间被磨损
诗人“在人间被磨损”的苦难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驱使她将自己“只发芽”的青春,在度过严冬的初春中,开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诗歌之花。徐晓的诗歌,使我这个与中国当代诗歌久违了的读者,重新唤起了阅读新诗的兴趣。我从这位90后新锐诗人的诗作中,看到了中国诗歌回暖和复兴的曙光。一颗颗青春文学的新星,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正在神州大地冉冉升起。
Youth Blooms in the Kingdom of Poetry
Comments on Xu Xiao's Poetry
Li Yanzhu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g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There is a indissoluble bond of youth and beauty.This thesis contents three parts.Firstly,the aesthetic form of Xu Xiao's poetry mainly appears in the beauty of few word of “Dayinyi Sound” and the beauty of realm of Symbol and Metaphor,of course it contents the beauty of "Bathing Beauty" and the simplicity beauty of freshness and nature,etc.Secondly,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orm of expression on Free verse in Xu Xiao’s poetry.Thirdly,the poetry of Chinese cutting-edge poet after 90s and the return and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poetry.
Key words:youth, Xu Xiao,the kingdom of poetry,aesthetic form,Free verse,cutting-edge poet
[1] 参见杨守森《走向沉沦的当代诗歌》,见《追寻诗性之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 徐晓:《大雪之夜》,《人民文学》2015年第九期。
[3]徐晓: 《以白云为枕》,《北方文学》2013年第11期。
[4] 徐晓:《像卡西莫多一样活着》,《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2期。
[5] 徐晓:《局外人》,武汉:卓尔书店,2014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7] 徐晓:《局外人》,《山东文学》下半月刊2013年第一期。
[8] [意]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80页。
[9] 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54页。
[10] 徐晓:《与野马说》,《诗刊》下半月刊2014年第3期。
[11] 徐晓:《你是令我绝望的甜》,《诗歌风赏》2015年第1卷。
[1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50―451页。
[13] 徐晓:《看看你的山河》,《星星》2013年第9期。
[14] 徐晓:《夏日记忆》,《星星》2013年第9期。
[15] 徐晓:《燃煤记》,《西部》2016年第7期。
[16] 徐晓:《这样一个女人》,《山东文学》下半月刊2015年第5期。
[17] 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984,第423页。
[18] 徐晓:《致岁月》,《作品》上半月刊2016年第三期。
[19] 徐晓:《春风念》,《山东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5期。
[20] 徐晓:《我在故乡的风里,风在我的身体里》,《星星》2013年第9期。
[21] 徐晓:《无题》,《作品》上半月刊2016年第三期。
[22] 徐晓:《村街往事》,《星星》2013年第九期。
[23] 徐晓:《谈心》,《人民文学》2015年第九期。
[24] 徐晓:《沿途》,《中国诗歌》2013年第11卷。
[25]刘勰著 范文澜�:《文心雕龙�》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675页。
[26] 徐晓:《我的青春不开花》,《中国诗歌》2013年第1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