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7点,由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与社科处联合举办的社科大讲堂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正式开讲。本次讲堂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晓东做题为《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杨存昌教授主持,副院长张丽军教授以及360环球在线注册的研究生、博士生等8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杨存昌院长主持报告会
吴晓东教授以风景学与柄谷行人的风景理论为开端,追溯了风景学的起源,介绍了西方风景学的相关理论,并以西方学者米切尔的论文集《风景与权力》的第一章为引,阐明了通过风景研究主题的渊源,即风景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主要以风景绘画的历史为基础阅读风景的历史,并把风景历史描述成“一次走向视觉领域净化的循序渐进的运动”,代表人物是贡布里希。第二次转变则与后现代主义有关,“倾向于把绘画和纯粹的‘形式视觉性’的作用去中心化,转向一种符号学和阐释学的办法,把风景看成是心理或者意识形态主题的一个寓言。”
吴晓东教授在作报告
“孤独的人才能发现风景”。通过文本细读,柄谷行人得出了这一理论。“风景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专注与内心的人发现了风景,每一片风景都是一颗心灵。这种风景意识的觉醒就使得世界开始山水化。蒙娜丽莎就成为西方山水风景第一人的形象,苏格兰人则靠风景来进行民族认同,沈从文通过风景改变人们对湘西的偏见。既然风景是“看”出来的,那么“看”就成为一种审美姿态,进而成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实践。基于这个普遍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风景史学家安・伯明翰宣称风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阶级的观看”,“看”作为把握景物的方式已被权力化了。
吴晓东教授还谈到了风景的人文化与文人化。知名的风景往往载负着历史传说,这是人的主体性在风景中的介入。吴晓东教授具体分析了郁达夫的《二十二年的旅行》等作品,认为郁达夫的山水游记是文人与资本的结合,具有导游性质。此外,郁达夫的风景表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其作品中,作者往往将中国的景观与西方进行对比。这种比较其实暴露了郁达夫内心某种不自觉的心理,他似乎觉得只有将中国本土的风景与西方风景扯上关系才具有价值。郁达夫在作品中的这种比较实际上暴露了作者的阅读资源和建构方式,其作品中的风景实际上隐含了颓废美。中国本土的风景也就成为了西方眼中的他者风景。
“只有亲历遥远的世界并近观之,才能即使身在遥远,也看得见它近在咫尺的模样。”最后,吴晓东引用了洪堡极富诗意的话结束讲座。张丽军教授以“风土”来谈风景与精神结构的内在关系做精彩总结。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座师生在讲座结束后向吴晓东教授提了很多问题,吴晓东教授都一一作答,并对山师学生的敏锐发现和有深度的提问做了褒扬。报告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吴晓东教授与学生互动
张丽军教授总结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