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谢有顺,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鲁太光和评论家、《上海文化》编辑黄德海应邀来我校千佛山校区齐鲁文化研究院106报告厅作了“文学批评与我们的时代”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和社科处联合主办。讲座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魏建教授主持,评论家、社科处副处长孙书文,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评论家、作家赵月斌,评论家、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评论家、《文艺争鸣》编辑张涛等出席了讲座,并与三位评论家作了精彩对话。
三位评论家针对当下文学现象、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等问题作了精彩深入的发言。他们或妙语连珠、或睿智深邃,对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真切生动的阐发,以及发掘文学本真的真诚感悟引起现场评论家、老师、研究生同学和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的强烈共鸣。
“北、上、广”的争鸣――三位评论家之间的对话
三位著名评论家分别来自广州、北京、上海三地,本次讲座可以定位为“北、上、广三地文学批评家之间的对话”。谢有顺首先指出大学特别要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问来强调。当下,文学批评应该如何定义存在争议,因为现当代文学只有百年时间,研究的问题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和时间的淘洗,假如我们批评的对象都不能立得住,那批评也就失去意义,这也是大学体系对文学批评不够重视的原因。强调批评学问是因为大学过度强调学术和知识体系后,我们渐渐失去了对文学的基本感觉和直觉。有的人会做学问,但却不一定会鉴赏小说、解析诗歌。批评是艺术的直觉和艺术分析的能力,但写文学史需要用到文学批评的成果。他指出,直觉和感觉能力对于批评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学术界匮乏的。
他鼓励大家作为文学系的学生,要培养自己以文学直觉、艺术分析为基础的能力,否则不能鉴赏作品、分析作品。阅读者要与作品之间建立一种生命的联系、情感的联系,在作品的交流中完成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之间的呼应。文学是写人的情感和灵魂的,文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对生命要有感情、感知,才能进入文学世界。他用哲学家牟宗山的话说,“中国人自己的学问都要回答为什么做这个学问的问题”,做学问需要抒发和安顿自我的生命,要贴近学问清楚自己与学问的关系,才能长久维持做学问的热情。文学批评就是要深入的解读作品,思考作者思考的问题,触及作品的灵魂。
接下来评论家鲁太光对谢有顺的发言做了回应,针对当下的文学批评现状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感知。他质疑了对当下青年作家、网络作家的某些批评,一些评论者对青年作家和网络作家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甚至都未认真读过他们的作品,便带有偏见性的否定这部分作家。他列举了几位出色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宋小词的中篇小说《直立行走》,用当下人“跪地”行走的生存方式深刻揭示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张忌的长篇小说《出家》,用十几万字便呈现了对人性强烈的讽刺和批判力度。他们的小说是同样深刻的。
同时,鲁太光希望评论界能够对70后、80后作家建立起一个大的评价标准,深入研究,在新的文学标准里,关注他们的写作形态。如同新时期前人提出了“人的文学”一样,也许在当下,我们要提出和研究的是“是什么对人性造成了更多的压抑和挑战”。新时期的文学强调了政治权利对人性的挑战,而当下更多的则是资本和政治相结合的复杂性产物对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对重要的文学观念重新整理,加入当下的时代内容,形成相对有效的文学范式,使70后、80后作家更好地浮现出来。
评论家黄德海首先分享了自己走向文学批评的原因,分享了他是怎样从一名写作爱好者到期刊编辑最后走向文学批评的。他说,我们不要给自己过早地下结论,也不要断掉自己的上进心;并且最重要的,每天要保证几个小时的看书时间,时间久了,这种积累就会转化为成功的力量。关于文学批评,他谈到了文学批评存在的自身问题。过去,我们的文学批评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文学批评一直都是跟随批评对象的,身份上是依附的,水平上是跟随的。评价一部小说是好的作品,它一定是先于现实抵达现实的,文学批评也是一样的。文学批评就是要先于批评对象抵达问题的核心。批评和批评对象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一个好的批评家要抵达作品的心灵深处,抵达时代的、现实的核心,才能得到文学批评的安慰,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批评只是“触摸”而已。
争鸣的呼应――山东评论家与北上广评论家的对话
三位评论家发言完毕后,台下的评论家们也积极参与现场对话,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评论家、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指出,评论家和其他的文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是不同的。文学爱好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来读,文学工作者要讲究文学作品阅读的全面性,而文学评论家应该偏重于选择重要的、具有时代性的作品来分析和解读,着重写能反应和引领时代的重要批评文章。他同样肯定小文章的研究批评价值,小的文章反而可以通过勘察其病理挖掘出别样的文学价值。
本次讲座的策划者、评论家顾广梅也做了呼应,她指出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优秀的文学批评直接影响并参与文学史的建构,但是应该注意到确实存在被文学史忽略的作家作品。作为批评家,要合理发掘那些被文学史忽略的优秀作家,给予他们应当的评价。一个优秀的评论家,要在思考文学作品与文学制度的对应关系之间,用自己的坚持、个性以及真性情,抵达文学批评对应的文学世界。关于此,谢有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他认为从长的时间段来看,并不存在真正被忽略的作家或者作品,伟大的或者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不可能被长期埋没,一定会浮出历史地表的。
争鸣的反响――听众与评论家之间的对话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后,现场听众反响热烈,关于文学批评中的“过度阐释”、“批评文章与学术文章风格的不同”,文学现象中的“鲍勃迪伦获奖”以及“文学作品风格的断裂”等等问题,向三位评论家积极提问。评论家们针对问题一一做了细致有效的回答。他们认为,文学是包容的,文学的空间应该越来越大,文学理解和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们有责任营造出一个好的文学土壤,让它滋生出好的作品。另外,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维持阅读兴趣不能中断。学术思维和艺术情感不相矛盾,通过平衡可以并行不悖。要像诗歌一样来阅读文章,要像音乐一样来欣赏诗歌。最后,请尊重作家的内在骄傲,请尊重评论家的内在骄傲,请尊重读者的内在骄傲。
通过评论家的精彩解答,同学们认识到了文学的意义,文学批评的意义,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文学的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