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赵月斌长篇小说《沉疴》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


2016年12月20日 16:28  点击:[]

IMG_1343.JPG


12月16日上午,以“《沉疴》与中国故事”为主题的赵月斌长篇小说《沉疴》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成功举行,研讨会由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魏建教授主持,特邀著名作家张炜、著名诗人杨克,评论家谢有顺、黄德海、鲁太光等与山东省的众多知名作家、学者、批评家们一起参加研讨,是一场文学思想激烈交锋的学术盛会。

开幕式上,山师大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前来助阵研讨会的各地专家学者,向与会嘉宾简要介绍了我校在学术、学科与人才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发展和显著成绩,肯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祝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多来获得的可喜收获,在全国创意写作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并期待专家学者就《沉疴》畅所欲言,共同研讨中国故事,推动山东文学的发展和山东文学批评的建设。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杨存昌教授也致辞介绍了360环球在线注册近几年来学院建设的全面发展和重大突破。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杨克代表参会的外地作家、批评家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肯定了作家赵月斌在整个中国作协研究领域里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一位能创作能评论的多面手,值得学习和推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最后代表山东省作协做重要发言,他首先感谢山东师范大学为山东文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肯定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这一年来的工作和努力,并感谢各地专家学者不辞劳苦前来参加研讨会,他认为赵月斌的创作在山东作家中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长篇小说《沉疴》既有最现代的形式创新,又有最古老的内容呈现,二者高度融合在一起,是当代难得的具有先锋性的小说。

随后,会议以自由发言、对话的形式,围绕“《沉疴》与中国故事”这一主题,分别就“《沉疴》中的人与乡村”、“《沉疴》的非虚构叙事及故事的讲法”、“《沉疴》的文学地理”三个分话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现场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首先就第一个话题“《沉疴》中的人和村庄”展开研讨,黄德海(评论家,《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认为小说“年关”这一时间点的选择及叙事的沉稳、绵密和真实能勾引起读者很多共鸣与想法;顾广梅(山东师大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副教授)认为小说对伦理金字塔顶端的祖母形象的解构,对传统伦理符号象征意义的破坏,辐射到金字塔往下的伦理方位;贾振勇(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认为《沉疴》展示了光明之光难以穿透的领域,人性的复杂、幽暗、斑驳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宋遂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提出虚伪、狭隘、嫉妒的人性阴暗面,在亲情面前暴露出来,更是民族的沉疴;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提出《沉疴》从文体上颠覆了宗法家族中的伦理道德,语体上分层叙述彰显强烈的叙述理性且突出人物要素,挖掘人性阴暗面,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写作,不过只是指出了“病症”但没有给出“药方”;张学军(山东大学教授)表示小说引起了疗救中国家庭沉疴的注意,接续上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翟文铖(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将奶奶这一形象命名为“趋利型人格”;臧杰(评论家,青岛文学馆馆长)认为赵月斌立足悬空在城市与乡村的现实状态,以挑战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时代文明;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表示小说最有兴味的是“0”(注释)部分,注释所呈现的庄严的礼仪中国与正文展示的亲情人性的互相伤害形成巨大的矛盾与张力,“人情之美”神话面临解构与破灭。

在研讨会第二部分,与会专家集中探讨了《沉疴》的非虚构叙事与故事的讲法。诗人杨克首先发言,他认为小说用点墨法将乡村的人情世故写得细致、残酷,很见功力,但作品似乎缺少一个把一切统纳起来的东西;丛新强(山东大学副教授)认为小说中的“何斯”会延续上一辈的枷锁,并提出如何限制“人性恶”的问题;鲁太光(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回应朱德发教授的问题,认为这是社会关系变动下典型的人物塑造;黄德海、顾广梅、张涛(评论家,《文艺争鸣》编辑)、赵月斌就叙述者是否不够包容,小说是否需要一个和解、团圆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对话讨论;马兵(山东大学副教授)认为《沉疴》通过散点透视的叙事方法,将日常遮蔽下“四世同堂”的中国伦理理想彻底颠覆;张学军认为评论家不应该给作品贴上是“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标签。

研讨会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沉疴》的文学地理。著名散文家刘烨园认为《沉疴》的形式与内容是和谐的“大合小开”的“小实验性文本”,探索精神值得关注,但小说在内容上需要再进行咀嚼和深入的思考;知名作家刘玉栋认为《沉疴》中方言俚语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走出去”;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教授)指出作家对葬礼的描写集中展示了乡村的世态人情、远近亲疏,但文本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立体性、丰富性不足,推进性不强的问题;知名作家、《当代小说》主编刘照如提出当下小说的写作应注意时代语境的变化,针对《沉疴》与中国故事的写法做了建设性的发言;谢有顺同意顾广梅所转引的观点,认为小说可以补充“奶奶”这一视角的书写,形成内容上的一种独特补充或者颠覆,认为《沉疴》中的“注释”部分应更加客观,减少作者的主观判断,使“注释”部分成为读者了解乡土中国礼俗的一个客观、真实的存在。

研讨会最后,作家赵月斌对会议主办方和每一位与会者表达了真诚的谢意,表示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在以后的创作中完善和发展。经过三个小时的自由对话和充分讨论,《沉疴》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摄影:黄加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