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写作中透视文学真谛
3月9日上午,由社科处、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创意与写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通过写作理解文学”专题讲座在我校千佛山校区三号教学楼3350教室成功举行。活动由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魏建教授主持,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做了总结发言。周志雄、陈夫龙、刘洪强等青年学者也聆听了讲座。
首先,叶兆言就当下文学与阅读的现状做了概述。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全世界都在面临着不再阅读的问题,但文学永远是一块寂寞又纯粹的领地,是热爱文学者心向往之自在徜徉的圣地。另一方面,文学的现实世界又是复杂的,文学不再是文学从业者的专属领域,其贯穿社会生活的层层面面,受众丰富,参与多样。因此在其小说《很久以来》出版时就曾因名字问题与出版社有过分歧。出版社认为太文学性的名字并不一定叫座,而不叫座,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部文学作品,除了保有文学特征很强的因素,还要考虑受众不同、社会接受等多方面的问题。
此外,叶兆言从个人经验出发,就如何写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勤动笔才能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是没有捷径的,除了灵感,勤奋也是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个作家创作生命力的延长拓宽,都依赖于持久的写作勤奋。第二,创作不是凭空而生的,需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支撑起自己文学写作之路。阅读背后带给创作者的不仅是丰富的素材体验,更重要的是文学美感的前瞻性和宽阔视野。所以,文学专业的同学更应该广泛阅读,大量积累,勤于下笔。第三,叶兆言以其处女作《青春》为例,说明挫折也是作家成长之路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他曾经有5年的时间一直被退稿,屡遭打击。一边创作一边被拒绝的经历反而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文学创作的信念。投身创作的人,需要有笃定的信念和持久不灭的创作热情。
最后互动环节,叶兆言就同学们的提问做出了认真详尽的回答。在关于如何看待先锋的形式和传统的内容的问题上,他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作品,就会以论文的形式加以论证评判。而《夜泊秦淮》这一类作品,正是对传统小说的去芜存精,继承和创新,在批判和继承中不断成长。另外,在对待小说素材的来源上,叶兆言提出素材主要来自自己的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小说实质是虚构的,所以并不是只有在忠实于真实的生活经历之上才能架构一篇优秀的作品。对待故事的完整性和先锋性技巧,叶兆言指出二者实际上并不对立,先锋是一种“异类”的姿态,是一种傲慢的情绪,但先锋和通俗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关键在如何“讲”故事。当评论家用先锋派、新历史主义等词试图把小说家套住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概念中力求突破。
对话在学子们和慕名而来的社会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摄影:武泼泼、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