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青年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来我院作报告


2017年06月10日 16:43  点击:[]

谢有顺2.JPG


6月3日晚上7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应邀做客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大讲坛,讲座主题为“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在千佛山校区3141会议室召开。本次讲座由360环球在线注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魏建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360环球在线注册副院长张丽军教授及慕名而来的各专业教师、360环球在线注册研究生、博士生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并与谢教授积极互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

谢教授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学的特殊性尤其应该被强调,他从“文学是中国的学问”、“文学是生命的学问”和“文学是当代的学问”三个方面来阐释文学的“特殊性”所在。首先,谢教授指出,虽然现在很多学科都有一个西方的渊源,但中国文学即便撇开西方的背景,它依然成立,因为它有自己的历史、知识谱系和面对人与世界的体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关键在于,中国没有一以贯之的宗教传统,我们强调以文立国,其实文学无形中扮演了宗教的角色。谢教授引用了林语堂关于诗歌的评论并结合中西方在给孩子取名上的差异,来阐释中国人在面对文学时的独特方式,像中国人取名会考虑用典、押韵,和西方人以宗教为上迥然不同,由此可见,文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渗入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其次,在阐述“文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时,谢教授强调,文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我们如果把学问变成枯燥的知识,或是简单的资料堆砌,那么就完全违背了文学的本义。他引用生物学家的一句话――“你可以解剖一只青蛙,但很遗憾你找不到那个叫做生命'的东西”,来指出我们要用生命的方式来理解文学,来做文学的学问。中国文学很重视“义理”,其实就是生命大道,文学世界就是生命的呈现,他举了《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的例子,认为林黛玉是“泪尽而亡”,这种死亡是有一种“义理”在的,有浓重的悲剧意味和文学书写的价值,如果将林黛玉写成不慎溺水而亡,那么就没有什么文学性可言。

最后,在“文学是当代的学问”方面,谢教授列举了胡适和鲁迅的事例,认为鲁胡当年在文学上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鲁迅接受了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学说,胡适接受了杜威主义,强调如果没有这些当代的学问,那么就没有当时的鲁迅和胡适。谢教授强调,即使是研究古典文学,也需要有一个当代的视角,没有这个视角,任何的学问都会是死学问,并告诫大家,不可一直在已有的材料上徘徊,否则文学就不再是文学。


谢有顺1.JPG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的同学们纷纷向谢教授请教有关文学方面的问题与困惑,谢有顺教授耐心地一一给予解答,并鼓励同学们要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讲座最后,魏建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谢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谢有顺教授的讲座幽默生动又不失深义,深入浅出又不乏趣味,为听众们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中国文学也有了新的认识,讲座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