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赵宪章:语象、书像、画像三符形交互研究


2023年05月12日 18:09  点击:[]

5月8日上午,360环球在线注册邀请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赵宪章教授做以“语象、书像、画像三符形交互研究”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孙书文院长主持。本次讲座有来自文艺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文献学教研室的多位老师以及在校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专业研究生和艺术学院旁听研究生共同参与。

在讲座开始之前,院长对赵教授的学术成果做了简要介绍,随后由赵教授开始讲述。

在讲座开始之初,赵教授宏观概述了中西观念历史之差异,西方的历史是批判的历史,后来者不断批判前人的观念提出新的理念,中国的历史是深挖的历史,不断继承前人的理念加以阐述。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从“三符形”释义、文书关系、文图关系、书画关系展开论述。

首先,在“三符形”释义部分,赵教授简要界定了“符形”概念,这一源于莫里斯的“符形学”,“三符形”即文学图像作为符号的形体。进而赵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的“象”与“像”二者在当下存在意义混用的现象,为合理的运用,赵教授探讨了象与像二者的差异,认为前者可见亦不可见,后者仅有可见。

其次,在文书关系的部分,赵教授指出“字像”具有可见与不可见的两重性。作为“不可见的心象”,“字像”是存储在心理世界的公共认同。作为“可见的图像”,其书写踪迹的可欣赏性,构成了书写的艺术。进而赵教授结合徐渭晚年的作品《野葡萄图》,分析其中书法诗句的字体以破坏新的方式表达了书意,即表达出徐渭晚年的落魄心境。

再次,在文图关系的论述中,赵教授,从历史性的脉络梳理了文学与图像关系,向我们阐述了文学与图像研究兴起的原因。1987年“国际词语与图像研究会”在荷兰成立,2000年后在国内逐渐兴起再到2010年后在学理上逐渐深入,借以向我们说明西学如何转化为中学。进而,赵教授结合钱钟书的论述以及具体现象,向我们阐述了语图符号的相互模仿所表现出“强势”“弱势”关系。以诗意画与题画诗、影视改编与影视小说这两种相互转换的案例说明图像模仿语言乃是“顺势而为”而反向则是“逆势而为”。随后,以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艺术作品《形象的背叛》(俗称“这不是一只烟斗”)来作为案例,引发出三种不同角度的阐释。作为一般的阐释的对观众的告诫“不应过分相信艺术的再现功能”,作为福柯的阐释,“语句对图像的解构”以及赵教授的解释“语言对图像的驱逐”。最后引出本小节的结论,当语言与图像产生矛盾时,我们对图像产生怀疑,而非对语言形成怀疑。而福柯的《这不是一只烟斗》作为一本“读不懂的书”由赵教授向我们推荐。

最后在书画关系部分,赵教授梳理了中国题画诗和画本体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维度梳理出“魏晋到隋唐”“宋元之后”“明清之后”三个不同历史分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出了“语图旋涡”由于不断模仿而形成新的意义。宋元之后从“诠释图像”演变为“引申画意”,明清之后“文人画”的盛行,将“书画同源”转换为“书画同法”。在讲述完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后,赵教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认为我们的学术不应当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要有批判有继承。

在提问环节,文艺学的许耀义提问是否可以将图形关系应用于影视改编,老师表示这个问题并非仅有一种维度,而是多元因素影响的。比较文学的王海琦同学提问小说中“语象叙事”与“空间叙事”之间的关系,老师首先指出并无“语象叙事”的说法,讲解语象与空间叙事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美术学院的学生,提问图像与形象有区分的必要?老师回应说应该取决于定义的使用目的,从宽泛的意义上进行使用,并无区分的必要。

孙书文院长对赵教授的讲座进行总结,赵教授的讲座相信对同学们都大有启发,其讲座内容与之前王教授的讲座形成了交互研究,无论是王教授建议的一本读得懂还是赵教授建议的“读不懂的书”,无论读得懂,读不懂,同学们都有收获。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

撰稿:许耀义

摄影:赵雯睿、田颖

审核:杨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