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我院于冬云教授受邀在“博雅大课堂”云课程作了题为“《简·爱》: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书写”的学术报告。此次活动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举办的战“疫”系列教师研修公益讲座第224讲,“教学有道系列·外国文学”第6讲,通过搜狐教育、爱教材、i1898、蔻享学术、学术志、博雅教研等平台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共计79359人。
于教授首先从夏洛蒂·勃朗特同时代的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勃朗特传》中塑造的“勃朗特神话”切入本次报告的话题,还原勃朗特姐妹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宗教信仰以及性别身份差异等历史真实面貌,为“勃朗特神话”袪魅,介入对勃朗特姐妹文学书写复杂多面性的解读。于教授认为,勃朗特三姐妹实际上是把自己阅读浪漫小说带来的想象、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元素和他们不堪的社会现实缝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她们那些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
于教授接下来从女性的多重话语与叙事策略角度解读《简·爱》。《简·爱》遵循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讲述了简·爱从小时候孤独无依到故事结尾过上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而这种叙事结构在勃朗特之前的18世纪英国文学当中业已存在,如塞缪尔·理查逊的《帕梅拉》,19世纪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也属于这种结构。同时,在《简·爱》中还存在一些与传统叙事模式不同之处,在叙事空间、叙事场景和女性人物设计等方面,夏洛蒂用高超的叙事策略巧妙地将多重的女性自我都缝合到同一个文学空间中。如被囚禁在红屋子里的简·爱,通过歇斯底里的反抗展示出女性对来自各个维度的压制的极端反叛。又如对极端反叛者“疯女人”伯莎的刻画,借鉴哥特文学中阴森神秘恐惧、阁楼等元素,表达出勃朗特内心深处冲破一切限制实现自我的呼喊。处身维多利亚时代的夏洛蒂·勃朗特将女性生活经验的多个层次和内心深处的自我诉求,调动与之相应的多种叙事手段将其嵌入到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整体中。
最后,于教授结合细致的文本解读,分析了《简·爱》结尾简·爱的拯救之路——福音运动与女性主义的协调。夏洛蒂·勃朗特在第二版序言中强调“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可以说宗教、道德同样是小说的重要元素。于老师认为,这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福音运动相关,从而实现简·爱独立平等的自我、对平等爱情婚姻的诉求与宗教社会习俗的认可、女性贤淑社会角色之间的“协调”(negotiation)。如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关系,承袭又改写了王子与灰姑娘的关系模式,从而达成多种因素之间的“协调”。
此次学术报告结合细致的文本解读、最新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历史还原,揭示了《简·爱》呈现出来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书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解读《简·爱》提供了新史料、新角度、新观点。此次讲座兼具学术性和知识性,受到线上观众的高度评价,反响热烈。
撰稿人:祁慧
审核人: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