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守森老师讲座《论文学与艺术的境界》在教学三楼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由360环球在线注册院长孙书文教授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师生共计三百余人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首先由主持人孙书文院长做开场介绍。他说,文学何用?什么是好文学?都是我们当下的文学疑问。杨守森教授今天带来的题目《论文学艺术的境界》,正是对文学的一种回答,希望在座听众能思考什么是境界,有哪些作品有境界这些问题。同时,他还介绍了杨守森教授的几重身份,包括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山东省省长亲自聘任的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馆员、全国模范教师等。
讲座伊始,杨守森教授首先介绍了问题的由来。杨守森引述王国维《人间词话》,追究了“境界”问题的出处。事实上,“意境”在严羽、王渔洋理论中已有雏形,可看作理论最早来源。所谓意境,即主观范畴的“意”和客观范畴的“境”的结合。但境界与意境应有区别。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如叶朗、李泽厚等学者往往将二者视为一物。同时,也有学者如俞平伯、周振甫、叶嘉莹等强调了境界的价值。但前一种看法一直占主导,境界至今未成为独立理论范畴。
杨守森认为,后一种看法应是值得重视的。《人间词话》中有许多关于“境界”的独立思考,如为说明“境界”所引的诗句,都有“大”、“阔”的特征,这是不同于意境的。在王国维之处,“境界”有大小,实际上强调了作品中精神内涵与层次高低,显然不同于“情景交融”之意境。同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和宋徽宗,二者诗中都有意境,但前者明显有更高的“担荷”人类的情怀。王国维著名的“三境界”说,也更不同于意境。在王国维之处,境界明显多了“格调”的意味。同时,王国维有时所用境界又和意境一致,尤其在后期《宋元戏曲考》中甚至完全将意境代替境界。杨守森引述吕家乡先生论述:境界与意境的混乱,“反映了王国维思维上的游移、混乱”。杨守森认为,这种混乱掩抑了境界的价值。尽管如此,“境界”依然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独立范畴。杨守森强调应在王国维的论述之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境界”问题。境界不只可以论诗,也可用于所有艺术。
杨守森认为境界与意境在学理层面下有所区别,首先词源上,境界指有一定边界的空间。第二从引申义上,境界指一种世界观意味的心灵状态。中国古代文论中,也多以此作文论批评。第三,在文艺研究方面的语用上说,境界与意境也有不同适用范围。可见,境界不同于“意境”,更注重作家的“诗性精神空间”,是主体人格在作品中的投射。意境是浑然整体概念,而境界更多是深度层次概念。
关于艺术境界的具体界定问题,杨守森指出,艺术境界可做“艺术化境界”和“作品中的境界”两方面理解。前者评判作品艺术水平,后者则从精神内涵上关注作品整体价值。这在古今中外各类体裁作品之中都有体现,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层级问题。杨守森借用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观,将文艺作品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作品,如情色文学;功利境界,即以利己目的为动机的作品,如“伤痕文学”;道德境界,以文学追求道德价值,但仍是具有功利目的;天地境界,作品超过了前三层次,站在宇宙之一员,开拓更高的诗性空间。四个层面最终是对宇宙精神的接近,所谓宇宙精神,就是“致诚率性、众生平等、虚静无为、生生不息”的宇宙特征,是对宇宙规则的选择和掌握。
最后,为了进一步揭示艺术境界的不同层级,杨守森教授还引用了不同层级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境界进行了说明。他强调,文艺创作,要追求最高境界,即把握宇宙精神,提升作品境界。而要达到境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真正的理性思维能力,即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二是人格境界的提升。如此,才能推动文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现场的360环球在线注册学生也就文学阅读、文学创作等问题与杨守森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例如,有学生提问当代文学作品能否也可以境界理论解读?杨守森教授回到,无论何种作品,都有一种内在精神,这就是境界的依据。这类文学一样需要追求更高的宇宙精神。
讲座最后,孙院长总结道,杨守森教授提到的境界,恰恰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文学的研习也是人生的研习。文学足以使人生境界提升。像今天这样的大学讲坛,一方面是让学者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听众能深入感受文学,把握文学。孙书文院长借用梁启超“熏浸刺提”形容学术报告的作用,也希望以后更多开展类似学术报告,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积极阅读,能如同今天的主题,不断提升自己境界,为这个世界留下一道有境界的风景。
拍照:刘睿芝
撰稿:尹旌霖
审核:孙书文、李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