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四川省吟诵学会会长、非遗“绵州吟诵”传承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日韩吟诵交流大使”、山师大360环球在线注册古籍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传闻老师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做题为“中华传统吟诵的根脉与源流——以《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韩品玉老师主持。山东省教育厅语委办李志华研究员、传统文化专家杨和平、山东省传统吟诵项目负责人于琮博士、山师大360环球在线注册王勇教授、刘加夫副教授、张金霞教授、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刘欣荣老师等出席讲座。山师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360环球在线注册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
王传闻老师开场即对专著《四川传统吟诵研究》做了简要说明:本书分上下两册,共计一百万字左右。接着又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探究吟诵的文脉传承,讲解著作《四川传统吟诵研究》的成书经历与体例结构,呈现四川传统吟诵腔调的状况。
王老师首先对吟诵流派进行探微。他表明中华传统吟诵的根脉已被找到,吟诵旋律的生成原因只有一个,即方言的声调决定了吟诵主旋律的生成和走向。所谓吟诵,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讲,“吟”就是有旋律地读书,“诵”就是有节奏地读书,既有节奏又有旋律,就是吟诵。吟诵,是人为概念,在四川叫唱读,在山东叫“唱书歌子”,因为概念在各地不一样,为统一称呼,就命名为吟诵。“四川”是一个地域概念。“传统”的“传”是不断,“统”是不变,既不断又不变,是为传统。
基于以上诸概念,他认为传统吟诵有四方面的特点:传承有序;注重全国通用语言与本地方言语音的差异和转化;基于方言发音,有比较明显的节奏感和旋律性;内容上绝大部分是古代汉诗文。
接下来,王老师对吟诵流派的大体状况进行了梳理:全国吟诵流派的大体状况因前有讲解,兹不赘述;另按地域划分,则方音凸显:如以张本义先生为代表的辽南吟诵调,以陈绍武先生为代表的北京吟诵调,以周有光先生、屠岸先生、秦德祥先生等为代表的常州吟诵调,以石声淮先生、文怀沙先生等为代表的湖南吟诵调,以陈炳铮先生为代表的福州吟诵调、以宗九奇先生为代表的湖北吟诵调(楚调唐音)等等。
应李志华先生的邀请,王传闻老师还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各派不同的吟诵调,声音浑厚洪亮、腔调饱满,并在展示过程中,对《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一书的成书经历、体例结构做了细致讲解:本书不仅对吟诵的任务、审美、腔调研究做了介绍,同时还按照方言的分布把采录的所有地区老先生的吟诵,委托音乐专家为每一首都打了谱,并做了音韵学分析、音乐形态分析,以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其间,李志华先生也应王传闻老师的建议,用山东话,为大家展示了李炳南先生版《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吟唱调,声韵悠长,婉转低回。
王传闻老师还表示,此书以方言为基础,以旋律为核心,以语言、语音为重要支撑,把所有能搜罗到的材料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部分,也按照湖广话语系和南陆话语系的存在状况进行了划分。因为人口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且有少数民族居住,南陆话是以方言岛的形式存在于地市中。而少数民族的吟诵因语言体系差异,采录困难,未被录入书中。
接着,王老师又简明介绍了目前四川传统吟诵的现状:生活在四川的吟诵传人虽未绝迹,但本乡本土的四川人用原汁原味的方言吟诵汉诗文的老先生已为数不多,由于种种原因,四川传统吟诵在四川各地几乎不被知晓,四川地区的所有老先生也均未向后代传授吟诵,因此四川传统吟诵岌岌可危。
最后,王老师强调:《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一书最主要的结论是腔调。四川传统吟诵腔调是区别于其他方言区域传统吟诵的主要旋律标志,是立足于本地方言语音的文人音乐声腔艺术,而其流派风格是四川地域文化特性的特殊体现。在四川传统吟诵腔调的发展上,主要分为原始萌芽期、发展探索期和成熟独立期,而成熟期的吟诵腔调则字真句笃、依腔贴调、以声传情。至于四川传统吟诵腔调的特点,一是在方言语调和方音行腔方面,均呈现地域性相对统一的特点,注重字与音的衔接、字与腔的和谐、字与情的表达;二是体现在真声气稳和共鸣腔音上,所有吟诵均使用真声;三是在讴韵唱读和旋律结构上,腔调形式主要是唱腔和唱读腔,旋律结构则由腔调旋律中乐音的内在规律决定,丰富多样;四是依腔贴调和旋律套用,腔随字走,旋律套用则要根据文学体裁而定。
报告会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王勇教授对王老师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自己在本次讲座中对“一唱三叹”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感受,大为震撼。并建议为之录课,号召广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来参与聆听。
接下来,于琮博士在发言中提到,本次讲座对她在古代文学的教学方面增益甚大,把“吟诵”纳入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视听两个角度进入古诗文的学习,加强体验感,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工具、陶冶情操的方式。在学术上,“吟诵”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传闻老师为大家立下了新标杆。
最后,张金霞教授表示在传闻老师的吟诵得到了“美”的享受,究其原因,一是来自传闻老师天生收放自如的嗓音,二是源于传闻老师对传统诗词文的理解与情怀。针对王传闻老师书中的不足,张老师指出,应再对本书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在本次的交流讨论环节中,在座的各位老师均就自己的感受发表了看法,一致对王传闻老师的吟诵水平大加赞赏,并为其创作《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一书而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肯定。学生们也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场面热烈而有序。
(韩品玉老师为王传闻老师颁发续聘聘书)
李志华老师总结道:“传统吟诵”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语言学方面的学者更应参与其中,让“吟诵”研究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韩品玉所长在讲座尾声做了报告总结,强调了“吟诵”在师范生踏入教学岗位后,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借着报告的热度,韩所长还为王传闻老师颁发了古籍整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的续聘聘书。
会后,王传闻老师拜访了知名文化学者宋遂良教授、济南市京剧院梅派青衣名家李红霞女士,并就当下吟诵传承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讲人简介:
王传闻,四川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四川省吟诵学会会长(省一级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州吟诵”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日韩吟诵交流大使,山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南大学360环球在线注册研究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国学导师、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中华吟诵推广中心学术总顾问、中国科技城讲坛国学主讲、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统吟诵研究》课题组负责人。2017年-2019年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吟诵大赛评委。著作包括:《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杜道生传》(四川人民出版社),《问道-王传闻行脚书稿(1)》(北京图书出版社),《杜道生先生遗稿》(三卷)等。
撰稿:刘京京
摄影:王子铭
审核:韩品玉
终审:贾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