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朱振武教授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做题为“新文科理念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创新举隅——兼谈学术规划和项目申报的创新理念”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出席报告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朱振武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新文科”理念的理解。他认为新文科理念至少应该具备下面三点:主体意识、创新习惯、包容精神。同时新文科理念还要具备“三个跨”:跨学科、跨学界、跨领域。
朱教授强调在文学研究中应以本民族为主体,做到“为我所用”,从多维度对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在教学与研究中时刻注意不能疏离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全盘套用西方的话语,我们应当秉持创新包容的精神,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
朱教授以自身研究为例,讲解在文学研究中如何实现理论创新。近几年,朱教授开辟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新方向,开创了国内对非洲“流散文学”的研究。流散文学,指在国家和文化间有跨界生存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和作品中存在身份焦虑、种族歧视、家园找寻、文化混杂和边缘化体验。而非洲英语文学的三大流散表征呈现为:异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
所谓异邦流散,强调地理位置的移徙,和徙移之后面临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主要指涉移居到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人民或迁移到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居民,也包括具有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人员;本土流散指未曾徙移的流散作家,强调他们“不属于此也不属于彼”的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难题;殖民流散关注殖民者群体及其后代对被殖民地区的“高端俯视”,主要针对白人移民而言。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异质文化的冲突”都是流散的核心问题。
讲座的最后,朱教授根据多年来的研究与教学经验,总结了“学术论文十诫”,告诫同学们在书写学术论文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对标题进行细致地推敲、论文中的专业术语要精确、引用不要太多太杂乱、版本信息需要仔细校对、参考书目要谨慎选择、编辑排版要严格遵守格式、体例不可混乱、文笔要流畅、摘要要简洁扣题、态度要端正。同学们如沐春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师生提问环节,朱教授针对博士生李曦的问题“在学术学习以及开题选题过程中,老师有什么建议?”做了如下回答:学生应当将阅读作为学术研究的前提,切实读文本、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相信自己作为一流读者的能力,不要盲目追随他人之言论。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写作习惯。
于冬云教授高度评价了朱振武教授的讲座,认为朱教授讲座中呈现的对学术热点的敏锐关注、打通中西方文学的学术视野以及建立民族学术话语的信念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位文学研究者。
主讲人介绍: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兼任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学会理事;中国期刊评价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暨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等;上海市外国文化学会副会长。已经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获得省部级项目及奖项多种;出版著作20部,编著60多种,译著30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时评100多篇;在《上海文学》《文学自由谈》《江南》《解放日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骗局》《数字城堡》和《失落的秘府》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中英文著作引起轰动;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在文学翻译、文学教学和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工作做过专题报道。
摄影:李斌昭
撰稿:祁慧
审核:毛建雷
终审:贾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