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富英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做题为“论‘灵魂转生’概念在乔伊斯小说人物塑造方面的运用”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出席报告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申富英教授首先介绍了“灵魂转生”这一概念。“灵魂转生”这一术语最早来自希腊语,指灵魂的转移,在文学作品中指一个人物的形象融入到另一个人物中。在对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申教授还对比了“变形”与“灵魂转生”的异同。
申教授认为,乔伊斯的文学作品中,“幽灵元素”无处不在,对小说中的人物群和情节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灵魂转生”手法的使用更加深了“幽灵元素”。
接下来,申教授分析了四种“灵魂转生”的人物形象。第一种是人物之间融合又分离的人物形象。以《尤利西斯》第二章中的一段为例,这一段中描写了四位母亲的形象,分别是:小男孩萨金特的母亲、主人公斯蒂芬的母亲、圣僧高隆班的母亲以及狐狸的母亲,她们的形象构成“灵魂转生”的关系。从“she had loved his weak watery blood ...”此句开始,作者乔伊斯描写的客体发生了变化,从对个体的描写转向对整体的描述,“母爱”在此并不是单指小说中小男孩感受到的母爱,而上升为全人类的“母爱”,由此,具体的“母爱”变成泛义的“母爱”,具体的“儿子”也变成泛义的“儿子”。这一段中“母亲”的形象时而抽象时而具体,主人公对母亲的态度也呈现矛盾性。这与乔伊斯小说中的后殖民特点息息相关。申教授认为第三世界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往往具有寓言性质,即“母亲”总是象征国家,而“儿子”总是象征民众。乔伊斯的小说正是在不断书写“母亲”的过程中,展现爱尔兰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
申教授讲述的第二种人物形象是:有相似之处但无形象融合的两个人物,申教授以《尤利西斯》中穆里根和克兰利的关系为例,认为他们构成“转生”关系,他们二人分别要把爱尔兰希腊化和盖尔化。
第三种是指涉较为含混的人物形象,申教授分析了斯蒂芬与戴汐先生之间关于莎士比亚的讨论。申教授认为这段讨论中,海恩斯、莎士比亚、戴汐先生三者构成“灵魂转生”,他们都是英国人(或为英国代言)、都代表某种权威,拥有共同的话术。
最后一种是指拥有共同特质的人形象。申教授认为《尤利西斯》中,莎士比亚、斯蒂芬和布鲁姆分别构成“灵魂转生”的关系。莎士比亚与斯蒂文是“灵魂转生”的关系,他们都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重要人物,两人都被称为“the bard”,且斯蒂文想成为莎士比亚,二人是精神父子的关系。莎士比亚与布鲁姆也构成“灵魂转生”的关系,布鲁姆也是斯蒂芬的“精神父亲”,他与莎士比亚在人生经历上有相似之处。
在交流讨论环节,申富英教授就师生提出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与《尤利西斯》之间的关系”、“女性与国家的关系”、“莫莉与潘涅罗佩人物之关系”、“乔伊斯与伍尔夫对女性问题的看法”等问题一一予以细致解答。
于冬云教授对申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申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她对乔伊斯小说的研究将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相融通,把握艺术形式与挖掘思想内涵相融通,文本内的文学性解读与文本外的史料考证相融通,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学术功力,为在座师生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深刻启发。
主讲人简介:
申富英,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任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国际SSCI期刊Asian Women以及《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浙江大学学报》等多家CSSCI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文学翻译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出版《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民族、文化与性别——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尤利西斯〉研究》《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新视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当代西方文论》《新编英国文学教程》等多部学术著作及教材。
撰稿人:祁慧
摄影:李斌昭
审核:于冬云
终审:贾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