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我院三位教师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


2021年07月27日 23:44  点击:[]

7月24-26日,第十三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参会。姜智芹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基于中英文本海外图书馆藏的考察》的发言,并主持分论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小组会议。刘亚博士在会上宣读论文,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是比较文学领域的盛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并进行换届选举,上海交通大学的叶舒宪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会长,会议进行了理事增补,宣布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于冬云教授当选为学会新一届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本次会议聚焦“时代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比较文学”,共有八场主旨发言,探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文论概念与中西比较文学”、“‘是一是二’与‘两支烟斗’的隐喻”、 “比较文学阐释学”、“数智时代的跨学科研究”、“作为新文科探索先驱的中国比较文学”、“关于莫莱蒂方法论的思考”、“莱辛如何思考文明冲突问题”等国内外比较文学界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理论。其中,王宁教授概括了当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十大课题:全球化与文学研究;流散写作和海外华裔文学研究;文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汉语的普及和书写新的汉语文学史;比较文学和当代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生态批评、文学的生态环境研究以及动物研究;后人文主义的崛起和数字人文的实践;图像写作的崛起以及文学与艺术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与医学人文研究。张隆溪教授在当下的后理论时代思考理论概念与中西比较的关系,强调既要摆脱对西方文学理论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模仿,又要从比较诗学的角度,重新探讨中西比较文学将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途径,从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中提出有富有意义的比较问题。曹顺庆教授提出,比较文学阐释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话语,并详细论述了比较文学阐释学的五种基本方法,即理论阐释作品、作品阐释作品、跨文明阐释学、翻译阐释学和阐释变异学。

陈跃红教授剖析了数智时代多种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给人文以及文学领域带来的新进展,提出AI人文应用语境下跨学科研究的两大命题:智能人文研究和AI文学研究。叶舒宪教授梳理了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文科的发展历程中,比较文学作为新文科探索的先驱,对文科的理论创新所起到的作用。他总括了36个理论命题的提出背景,其中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态文明、重开丝绸之路、文学人类学、失语症、和而不同、变异学、神话中国论、多民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成中国论、乡土中国论等,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突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中国视角。宋炳辉教授认为,莫莱蒂关于世界文学的猜想和远距离阅读理论为我们重新思考世界文学的意涵提供了不同的路径,但其内在张力和内部矛盾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尤其是莫莱蒂的远距离阅读理论在历史维度上,对人类传承经典的解构;在空间维度上,对区域、国族、文化内部及相互间的势能和权力差异的忽略;在方法论上,以抽象作为前提,无法完整、有效地应对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对象特征与价值核心。研究者应理性、冷静地思考与运用目前成为理论热点之一的远距离阅读。

除主旨发言外,本次会议设立了20个分论坛,围绕“文化转型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时代转型中的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比较文学与宗教研究:文学中的终极关怀”、“数字人文与中外科幻”、“比较文学阐释学”、“世界文学:话语与实践”、“全球化与跨文化戏剧”、“比较文学变异学”、“文学人类学”、“跨文化文学阐释:理论与个案”、“东亚文明与比较文学”、“中国文献外译与中国形象建构”、“东南亚文学文化研究”、“生态文学研究”、“远程阅读与跨文化的诗学转型”、“符号学与比较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的存在方式”、“海外华裔/华文文学研究”、“比较视野下的古典文明”展开广泛的学术研讨。在讨论中,学者就中国现当代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在英语世界、东南亚、巴西、葡萄牙、日本等国家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细致交流;对我国政治外宣话语外译中的国家身份建构、翻译策略与世界文学经典的生成、文献翻译中自我与他者的对话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讨;对中国科幻批评的不同流派、数字人文在中国、数字人文视阈下的文学“远读”、刘慈欣、陈楸帆、韩松等人的科幻小说进行了充满见地的探讨;对变异与创新、阐释的限度、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等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探索;对新世纪以来的新移民文学、美国华文新移民小说、文学文本中的跨族裔书写等进行了多维阐释;对符号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主题为“与主编面对面”的“青年论坛”,并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文学想象与科技人文”圆桌会议。

此次会议为期三天,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以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高校、科研院所及出版机构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撰稿:姜智芹

审稿:李慧

终审:贾振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