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陈永国教授:弗兰克·莫莱蒂的“距离阅读”


2021年06月10日 10:08  点击:[]

6月4日下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永国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做题为“弗兰克·莫莱蒂的‘距离阅读’”的学术报告。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郝岚教授应邀担任与谈嘉宾。此次报告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出席报告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陈永国教授从国内学界对“距离阅读”的误读谈起,指出距离阅读(distant reading)并非与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相对的简单理论。“距离阅读”具有更深刻的涵义,对当代人重写文学史有很大的启发。

陈永国教授通过梳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脉络、分析西方文论发展现状,进一步指出“距离阅读”作为一种新观念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大量文学作品在“经典化”的文学研究中被埋没,正如玛格丽特·科恩所说,文学史中存在“大量的未读”,世界文学涵盖数量惊人的作品,而“细读”无法读完全部,这就构成了传统的研究方法——细读,与世界文学研究之间的矛盾。因此,“距离阅读”为研究世界文学提供了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陈永国教授向在场师生抛出一个问题:如何阅读文本?陈教授提倡“距离阅读”,而所谓“距离”,指的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条件,它允许读者聚焦于比文本小许多或者大许多的单位。由此,陈教授提出了“树”和“自由间接文体”的概念。陈教授认为,文学史的撰写必须采取新的方法。“树”即树图,即表达层次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树”本身是一个认知隐喻,借助“树”这个隐喻能够重新理解文学史:构成“树”之“树枝”的并不是文学文本,而是文学手法。“自由间接文体”是文学中间接和直接话语的一种独特的混合,使得文本呈现为“情感,加上距离”的合成,它与现代社会化过程相“撞击”:通过给个体声音留有一定的自由,同时又是其叙述者的非个性化立场,自由间接文体开启了客体在主体内部的实际换位,而实际上这正是社会化的本质。陈教授认为,自由间接文体在时空中的这种游移恰恰是比较文学所要比较的对象:一方面作为世界文学,另一方面作为比较形态。

此外,市场的飞速发展促成了一种新的选择性阅读的方式,反过来,这种阅读方式又加快了市场生产的步伐。这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小说发展史上是以三种方式呈现的:小说标题的缩短、改变读者期待的新型标题的出现以及展现标题与特殊文类之关系的量化文体。

最后,陈教授总结了莫莱蒂在《距离阅读》中的观点:首先,莫莱蒂认为在文学史上,是机缘导致了变体的产生,继而是社会需要对这些变体进行选择,其影响源是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的“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而姚斯关于文学作品之成功与时代的期待视野成正比的观点,在莫莱蒂看来则纯属是一元论的。其次,莫莱蒂提出用文学之复杂性作为评价文学史微观进化过程的工具,进而提出现代主义诗歌的密度(density)以其前所未有的隐喻度(figuralityrate,语出意大利批评家弗兰西斯库·奥兰多)成为悲剧独白中含混性的功能变异(exaptation,语出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再次,莫莱蒂一惯的观点是经典只是所发表作品的极小部分,促使文学进化(literaryevolution)的新形式产生于漫长的非经典的静止和非差异性状态,导致了“大量作品的未读”。在这个意义上,经典文本就成了文学进化的瓶颈,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经典,而一直以来用以研究经典的“细读”已经成为“世俗化的神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内,应该用“距离阅读”取代之,这样才能照顾到大量未读的作品,才能看到文学史的宏观进化进程。

在交流讨论环节,郝岚教授就陈永国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莫莱蒂的理论看似来自于达尔文,但实际上来自历史比较语言学,莫莱蒂的理论与语文学关系密切。郝岚教授还谈到当下文学研究中跨学科的必然性,指出“计算人文”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李红春教授、曹琳老师、李曦博士纷纷就此次讲座内容发表观点、展开讨论。

于冬云教授高度评价了陈永国教授的讲座,指出陈教授以莫莱蒂对距离阅读的研究为例,向在座师生解读了前沿批评理论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拓宽研究路径提供了深刻启发。

主讲人简介:陈永国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美国杜克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学者、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学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翻译理论等。发表专著《理论的逃逸》《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下的詹姆逊》《海勒》《美国南方文化》《文化互文本中的文学批评》《人文精神之旅》等。译著和主编丛书《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世界文学史》《斯皮瓦克读本》等,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诗集《荒岛居》《梦之魂》《缘溪行》等。

撰稿:宋宝平、祁慧

摄影:李斌昭

审核:王琪、张雨婷

终审:于冬云、李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