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李海英教授:语言学专业应用与创新实践漫谈——以一流课程和双创竞赛为例


2021年05月21日 14:46  点击:[]

5月20日晚,鲁东大学360环球在线注册硕士生导师,鲁东大学“语康中心”主任,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李海英教授应邀做客360环球在线注册,在教学三楼3205教室作题为“语言学专业应用与创新实践漫谈——以一流课程和双创竞赛为例”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360环球在线注册沈基松副教授主持;360环球在线注册陈长书教授,青年教师冯红梅、宋红梅、马永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十余位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李海英教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层层深入地对语言学专业的应用与创新实践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语言学专业强调语言应用的必要性。在国家强调应当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的背景下,语言服务应当引起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离不开语言的健康。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学生在学校学习到很多语言学专业的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对此,李海英教授认为任何理论应用到实际都会经历“二次转换”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打破语言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将专业知识的“二次转换”过程提前,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专业志趣,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直接获得语言服务的技能。

第二部分,有关专业实践类一流课程的培育与申报。李海英教授陈述了一流课程建设中值得强调的几个关键点。首先,应当按照实际技能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建设,而不是传统的多种知识的综合。要注重包括课型和课系的区分、基础和创新的平衡、理论和技能的占比分配等。要建立培养目标体系,包括知识整合、实践应用、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其次,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优化,李教授以自己使用的“3+3教学模式”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即“理论学习、实验模拟、见习实操”+“研究见习、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最后,应当贴合评价指标进行申报。在课型上,严格区分是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还是线下课程;在模式上,要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在环节组成、实践方式、配套手段上的系列性;在理念上,固定理念应当贯穿全程,每个课程应当有其核心线索,如《言语治疗》课程的理念就是“用语言学解决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在板块上,各个板块之间的目标、过程、评价要一一对应,具有整体性;在创新上,应当有显著的创新闪光点,不论是模式还是理念都应当有明显的创新。需要注意,课型本身的特点不能作为课程的创新点,它只能作为课程的基础。而专业实践类一流课程,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更加重视教学教改、团队组建、实践占比、实施过程、技术支持等问题的落实。

第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与三大竞赛。当前我国的创新教育亟待增强,国家也需要通过增强国民的创新能力来促进就业。早在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领域的三大竞赛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三大竞赛虽然都围绕着创业创新,但各自侧重的方向不同,应当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参与时有所侧重地进行准备。语言学学科参与此类大赛,在学术成果上确实有一定难度,可以为参赛项目设置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总结,如“让孩子学会说话,助孩子把话学好”,从而使项目更容易为评审所理解,也更增添项目的人文情怀。

在交流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发言,李海英教授围绕“如何提高教学的创新水平”“眼动仪、脑电仪实验与语言康复的结合”等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主持人沈基松老师感谢李海英教授的到来,并对此次学术报告进行总结。李海英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信息含量丰富,为我校的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此次报告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本次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严敬文

摄影:严敬文

审核:张雨婷

终审:沈基松、李慧

关闭